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二代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主要是对细菌的30S亚基起作用,从而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且正常合成的蛋白质亦会受到异常合成的蛋白质的影响,进而阻碍释放;此外通过对细菌细胞膜的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阿米卡星可以影响细菌细胞膜的屏障功能,因此,阿米卡星就能更容易地进入细菌的细胞质内而增强药物作用。阿米卡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敏感菌以及对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所致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本试验所用的制剂为阿米卡星注射液,其口服不吸收,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吸收、分布及消除迅速,体内分布广泛,且具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本文通过对阿米卡星在犬体内的临床安全性试验与药代动力学研究,更好地为阿米卡星在宠物上的临床用药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导。试验一阿米卡星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本试验系根据农业部的1425号公告“宠物用药物对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指导原则”,作为阿米卡星在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的研究基础。本试验中选择30只健康成年犬随机分为5组,雌雄各半,每组6只,根据阿米卡星的临床推荐剂量(10 mg·kg-1)为基础,分别设定了10倍临床推荐治疗剂量组(100 mg·kg-1)、5倍临床推荐治疗剂量组(50 mg·kg-1),3倍临床推荐治疗剂量组(30 mg·kg-1)、临床推荐治疗剂量组(10 mg·kg-1)和空白对照组(0mg·kg-1)5个试验组。连续21d皮下注射给药,通过比较各试验组试验犬只在试验前1 d、给药后第4 d、给药后第7 d、给药后第14 d、给药后第21d以及停药后21d的CBC、生化、尿检以及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情况等来评估阿米卡星注射液在犬体内的临床安全性。结果表明:临床推荐治疗剂量组(10mg·kg-1)、3倍临床推荐治疗剂量组(30 mg.kg-1)及5倍临床推荐治疗剂量组(50mg·kg-1)在给药14d后各指标与对照组之相比,其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二阿米卡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本试验系参考了国内、外与HPLC测定阿米卡星含量相关的文献,选用了适合于在兽医临床上使用的检测国产兽用阿米卡星注射液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选择了8只健康成年的试验犬,按照10 mg·kg-1的剂量单剂量对所有试验犬皮下注射阿米卡星注射液,并于注射阿米卡星之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样品,按照本试验设选用的方法对采集的血液样品进行处理并测定血浆中阿米卡星的浓度,并运用3P97药物软件将所得到的阿米卡星的药-时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5-5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阿米卡星在血浆内的药物浓度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y=100083x+24570,R2=0.997。本试验选用的条件下,犬单剂量皮下注射阿米卡星后的药-时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并其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peak>)为0.686±0.06 h,峰浓度(Cmax)为31.35±1.41 μ.g.L-I,血浆中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 beta)为1.779±0.13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达到104.9±8.46μg*h·L-1。结果表明:犬皮下注射阿米卡星后,其在体内分布广泛,且消除时间短。本试验的分析方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故本试验所选用的测定血浆内的阿米卡星浓度的方法能满足对阿米卡星的临床效果的评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