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脏是抗肿瘤药物主要的毒性靶器官之一。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和氟尿嘧啶这三种结直肠癌化疗的主要药物均有可预测的肝脏毒性。化疗在使结直肠癌患者获益的同时,其诱发的肝损伤也可能导致抗肿瘤治疗延迟而影响疗效,或者使患者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期、延误其他治疗手段的实施。因此,研究结直肠癌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对于减少和预防肝损伤,使化疗过程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了结直肠癌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其主要危险因素,并试图从遗传药理学角度研究药物代谢酶GSTs基因多态性与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按照纳入标准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入院进行规范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505例。在获得病人知情同意后,开展病例资料查阅和问卷调查,将其临床病例资料中可能对化疗后肝功能异常造成影响的因素分为患者因素、肝脏状况、原发病肿瘤特征、治疗因素四大类共20项进行详细记录;将化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归入病例组,化疗后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归入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上述因素与化疗后肝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对同意接受药物代谢酶GSTs基因检测的患者收集其外周静脉血2毫升,检测GSTM1和GSTT1基因型,对GSTM1和GSTT1基因型与化疗后肝功能异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50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279例发生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占55.25%;肝功能分级结果显示,1度肝损伤260例,2度肝损伤14例,3度肝损伤4例,4度肝损伤1例;达到肝损害标准的患者共69例,占]3.66%,对其肝损害类型进行划分,其中肝细胞损伤型56例,占到了绝大多数。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年龄、糖尿病病史、合并用药史、治疗类型、化疗药物、化疗方案、使用靶向药物;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糖尿病病史、合并用药史为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3)GSTM1基因缺失型比例为46.43%,GSTT1基因缺失型比例为58.33%,GSTM1和GSTT1均为缺失型的比例为30.95%。相关性分析显示,GSTM1缺失型及GSTM1和GSTT1均为缺失型的患者发生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风险较高。结论:本研究中结直肠癌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55.25%,肝损害发生率为13.66%。结直肠癌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糖尿病病史、合并用药史。GSTM1缺失型及GSTM1和GSTT1均为缺失型的患者发生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