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针刺对155例脑性瘫痪患者的肌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临床疗效和免疫机制途径及IL-6、IL-10、TNF1—α与针刺疗效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将155例已确诊的小儿脑瘫患儿按3:2的比例分为针灸组、中药组两组,其中针灸组93例,中药组62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肌力、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肌力改善情况、MAS评分及疗效和Barthel指数评分及疗效。检测针灸和中药治疗前后两组脑性瘫痪(脑瘫)儿疾病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从而探讨针刺治疗机理。在两组肌力比较中,治疗后上、下肢肌力针灸组较中药组为高,P值=0.000、0.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后MAS评分针灸组较中药组高,两组比较P值=0.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后MAS评分疗效针灸组优于中药组,两组比较P值=0.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针灸组较中药组高,两组比较P值=0.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疗效针灸组优于中药组,两组比较P值=0.000,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脑性瘫痪具有显著疗效。其不仅可明显改善患儿上下肢肌力(上下肢比较,肌力改善又以下肢明显),促进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针灸疗法治疗、脑性瘫痪是安全的,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对指导临床选用最佳针灸治疗、脑性瘫痪方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进一步的机理探讨奠定了基础。试验结果表明,患儿血清原IL-6、IL—10和TNF1—α水平较高,可认为脑瘫患儿中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在脑瘫的发生过程起作用。针刺后,IL-6、IL—10和TNF1—α等三项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自身前后对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