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太平天国时期的区域研究不可谓不多,但以往的成果较多关注城市,对乡村情形的研究用力较少。本文以这一时期的宜兴为对象,视城乡为一体进行整体研究,在论述宜兴县城情形的同时,重点使用家谱材料,对乡村的情形加以探索。整体而言,本文以太平军在宜兴的活动为框架,考察太平天国时期宜兴城乡的战争情形、战争中的破坏以及战后恢复情况。具体来说,首先,本文利用方志、文集、地图等材料,详细探讨了宜兴城乡的军事抵抗活动。县城中虽有绿营军驻扎,但仅能应付平时弹压之用,无法抵挡太平军的进攻。县城保卫战虽在初期取得小胜,但很快失败,致使县城失守。反而是在几无驻兵的乡村,抵抗活动风起云涌,有声有色。抵抗的主力是乡团,宜兴的宗族系统在组织乡团抵抗太平军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在太平军驻扎县城并与乡团周旋于乡村的数年间,宜兴城乡遭受了莫大的损失,情形“尤为惨苦”。战争导致许多人口死难、流亡,造成了宜兴数十万人口的损失,宗族系统也因此遭到重创。同时,城乡的公共事业遭到破坏,民众的私有财产被掠夺,农业、手工业、商业受挫,最终导致宜兴的经济发展一落千丈。在文化方面,学校在战火中被毁,科举也一度因为战乱而中断。直到同治三年初,清政府收复宜兴,逃难外地的人口陆续归乡。面对人口散乱、田地荒芜、经济衰颓的情形,官府、士绅和各宗族共同着手城乡的战后重建。县令领导士绅从事县城的重建工作,使祠堂、善堂、城池、廨署、仓储、桥梁等公共工程得以重建。蠲免钱粮、清丈田地等政策的施行,加速了农业的恢复,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逐步再兴。学校与科举也渐渐回到正轨。虽然官府、士绅在战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还不足以解释广大乡村地区战后迅速实现重建的事实。乡村的重建不同于县城,宗族作为乡村的主要凝聚力之一,在乡村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宗族的领导者是宗族精英,宗族精英通过兴修祠堂、家谱等方式进行收族,通过族内互助的形式改善族人的生存条件,并进一步通过兼任图董、乡约的方式,将宗族的职能扩大到其所处的乡村,使整个乡村的战后重建得以迅速实现。总之,本文力图通过对太平天国时期宜兴城乡的情形加以对比,探索宗族在战时组织乡团抵抗太平军的过程中、以及在战后重建乡村社会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更全面的视角再现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