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颈内动脉持续输注丙泊酚药效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动脉内选择性给药系统是颈动脉内给予麻醉药物,进行脑功能定位,即禾田试验(Wada test)。随着现代微导管技术的发展,动脉内给予麻醉药物,进行优势半球功能定位,可进行更精确微小脑区域超选择性药物靶向给药。与静脉给药比较,动脉内给药的临床意义在于:药物直接进入脑血管,通过血脑屏BBB障发挥药效,具有起效更快、局部药物浓度更高、效果确切、用药量很少、全身毒副作用降低等优点。因此,凡临床上靶器官是脑的药物,理论上均可通过颈内动脉直接给药。而且重要的是,经动脉内给药途径,目前尚未见有明显脑血管及脑组织不良反应的报道。应用于禾田试验的麻醉药物有:异戊巴比妥,甲乙炔巴比妥,及异丙酚。现在研究最多的是颈动脉异丙酚单次给药,主要致力于药物在脑内分布,药物对脑功能,脑代谢,血脑屏障及全身系统的效应关系。异丙酚具有高脂溶性,高蛋白结合率,短效麻醉药的特点而用于禾田实验。  药物颈内动脉选择性给药药效及药代动力学特点目前还未完全明了,取决于所给药物的种类,剂量,及给药速度,机体内环境状态及解剖结构的差异等等。有学者报道颈动脉给药的药效关系和药物分布存在很大的变异。故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动脉内单次给药及持续给药的量效关系,以指导并进一步优化颈动脉给药临床疗效。评价麻醉药对脑电的抑制作用,常用脑电爆发抑制波形(burst suppressionpatern,BSP)为衡量指标。爆发性抑制模式不仅可作为大脑皮层电生理抑制的标志,而且可成为使用全身麻醉药保护脑组织合适剂量的指示。之前有报道称异丙酚达到脑电50%爆发性抑制时,脑血流已接近最大程度的降低。  本研究通过第一部分实验预证明大脑状态指数CSI用于实验兔反映麻醉深度,镇静及血液动力学指标方面可行性,准确性。再以CSI为麻醉深度衡量指标,研究颈内动脉持续输注不同浓度丙泊酚,达到脑电爆发抑制所需最佳麻醉药物速度,浓度配比,以此来研究兔颈内动脉持续输注丙泊酚药效学特性。在第三部分研究中通过测定不同时点颈内动静脉丙泊酚药物浓度,进行数学转换拟合,统计学回归分析药代动力学模式特点。  实验方法:  拟在全麻下进行血管神经探查分离术的大耳白兔,术前剃毛,头颅安放CSI大脑状态指数监测仪脑电电极。随机分为静脉全麻组(GroupⅡ),吸入全麻组(GroupⅢ),两组麻醉诱导均采用Fentanyl5ug·kg-1静脉注射,同时给与地塞米松10 mg,面罩吸纯氧5 L/min,5分钟后8 mg/kg异丙酚麻醉诱导(推注60 s),ID3.0套囊气管插管后,两组麻醉维持分别应用静脉和吸入全麻。GroupⅠ:异丙酚以0.7mg.kg-1min-1速度持续输注,GroupⅡ:吸入2.0%(V%V)异氟烷(相当于1.0 MAC)。间断给予芬太尼,保留自主呼吸,必要时辅助呼吸,维持EtCO2在30-45之间。术毕,停用麻醉药,新鲜气流量调至5 L/min。当实验兔恢复吞咽反射,拔除气管导管,以兔表现出对环境警觉并站立行走视为麻醉完全清醒。记录观察不同时间点MAP, ECG,RR,SPO2,肛温及RR,EtCO2,动脉血血气分析,镇静指数SI,进行MAP, HR,SI与CSI间相关性统计学分析。  在实验二中选取25只大耳白兔,建立单侧颈内动脉持续输注兔模型,以CSI,MAP, HR及RR等为实验观察指标,其中以CSI为衡量颈内动脉丙泊酚麻醉药效指标。三组不同浓度(0.33%,0.5%,1.0%)丙泊酚按Dixon序贯法选择六档剂量组,进行颈内动脉选择性持续输注给药。以每10 mg.Kg-1.h-1.为一个增减单位,以CSI降低到50以下,BS>0维持10分以上为预定麻醉深度,达到此标准者下一实验输注速度降一个单位,反之亦然。每一实验动物依次接受三组实验。每组实验以出现六个交叉点视为实验结束点。  颈内动脉输注丙泊酚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选取大耳白兔共15只,建立兔颈内动脉持续输注丙泊酚肌松兔模型。单侧颈内动脉置管,1.0%丙泊酚以20mg·kg-1·h-1速度持续输注30分钟。在不同时点取得两侧颈内静脉,颈内动脉全血及两侧微量脑组织样本,应用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丙泊酚药物浓度。所得数据进行数学转换,拟合处理,统计学回归分析药代动力学特点。  实验结果:  实验一中异丙酚诱导期,静脉和吸入全麻两组CSI均显著性降低(p<0.05)。丙泊酚组CSI从92.3±3.1降到71.0±4.2;异氟烷组从94.5±3.5到74.5±4.8。当气管插管和切皮刺激时,两组CSI与刺激前相比均出现明显升高,丙泊酚组在刺激后2分钟仍高于刺激前水平。两组麻醉维持阶段,CSI分别在66.6±4.9/67.5±6.5之间波动。停用麻醉药物后1分钟,两组CSI值开始上升,拔管后CSI值恢复至清醒时值。CSI与MAP,SI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0.219;-0.701/-0.821,两组CSI与HR间无相关性。  实验二经回归分析Probit检验得出0.5%丙泊酚组50%实验兔颈内动脉持续输注丙泊酚达到脑电爆发抑制所需速度三组中最低,为29.263 mg.kg-1.h-1,0.33%组为41.761,1.0%组为31.939mg.kg-1.h-1。95%的实验兔达到脑电爆发抑制所需的速度0.5%组为45.320 mg.kg-1.h-1在三组中最低,0.33%组和1.0%组分别为60.745,54.969mg.kg-1.h-1。  颈内动脉持续输注丙泊酚不同时点药物浓度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实验方法可行,系统稳定可靠。颈内动脉持续输注丙泊酚药物代谢动力学,经颈内静脉回流血中丙泊酚药物浓度增长率分析,数据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图形,属于非指数动力学模型,即改良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f(x)=1/k√2πσx e-(ln x-μ)2/2σ2,公式中参数为k,μ,σ。其中k表示颈内动脉持续输注丙泊酚在脑内吸收率,或者为脑内丙泊酚清除率常数。μ表示丙泊酚在脑内浓度增长率峰值时刻,σ表示丙泊酚在脑内浓度增长的幅度大小。其中σ代表脑内药物浓度变化波动性的稳定性,与脑组织药物摄取和脑循环等多种因素有关的综合变量。数据外推法估计脑内药物浓度变化达到稳定状态在35分钟左右出现。给药对侧颈内静脉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滞后于给药侧,但均在35分钟左右出现药物稳态浓度趋势。给药侧颈内静脉药物浓度增长率前10分钟较快,第二个10分钟给药对侧静脉内药物浓度增长率相对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分钟以后,两侧基本相差不多,所以在35分钟左右,左右静脉浓度增长率相同,几乎不变,最后导致浓度动态平衡状态。  结论:  1.大脑状态指数可以用于兔丙泊酚静脉麻醉深度的监测。在丙泊酚静脉麻醉或异氟烷吸入麻醉下,兔大脑状态指数与麻醉深度密切相关,大脑状态指数与镇静评分呈负相关,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  2.经颈内动脉单侧推注1%异丙酚3mg/kg后,所有实验兔均可以达到脑电爆发抑制的麻醉深度。颈内动脉持续输注0.5%丙泊酚脑电爆发抑制的麻醉深度维持10分钟所需给药速度CE50为29.263,CE95为45.320mg.kg-1.h-1。1.0%丙泊酚与之相差不大,分别为31.939,54.969 mg.kg-1.h-1。以上两组药效优于0.33%丙泊酚组。  3.颈内动脉持续输注丙泊酚药代动力学模型属于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属于非指数函数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经MATLAB仿真分析,效果优于动力学的指数模型。左右颈内静脉浓度增长率开始时很大,在8-10分钟增长率最大,十分钟以后,增长率开始减小。在20分钟以后,基本是相差不多。在35分钟以后增长率几乎为零,说明颈内动脉单侧持续给药,两侧脑内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遵循对数正态分布函数规律,在达30分后两侧浓度变化基本上为零,间接可以说明两侧浓度达到动态平衡稳态。
其他文献
三角函数是对口单招数学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单招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三角函数的知识不仅能够运用于解三角形当中,也可与二次函数等知识相联系.最值问题是三角函数当中的
函数问题是高中阶段数学学科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较强的要求,在面对函数问题的时候,多数学生毫无头绪,束手无策,为了解决当前高中阶段函数学习中遇
四、浮选药剂试制和使用有效的浮选药剂是贫赤铁矿浮选获得较高技术指标的重要条件。十多年来,东鞍山贫赤铁矿浮选曾试验和采用多种脂肪酸类型的浮选药剂作为铁矿石的捕收剂
一、课标要在初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化
期刊
瓣膜病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瓣膜置换术是此类疾病的最终治疗办法。现今用于临床的瓣膜置换物有机械瓣和同种异体瓣膜两大类。虽然此两种瓣膜在临床研究上
学位
目的:  制备偶联甲/乙型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磁珠,利用免疫磁珠可以分离、富集、浓缩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并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建立甲/乙型流感病毒的免疫磁珠富集与免疫层析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学是演绎的、逻辑的,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学科;另一方面,数学中也有合情推理、逻辑发现.对于初中的几何概念问题,
期刊
纵观近几年中考,有这样一类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一些点的坐标,求可以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其他点的坐标,若再以抛物线等为背景,加大了题目的综合性,备受中考命题者的青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目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21作为一种癌基因在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数肿瘤中表达量上调,通过抑制靶基因或者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最近,在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