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于城市空间品质需求的提升,绿视率作为一个用于衡量城市空间绿化水平的量化指标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新数据环境的形成为绿视率的计量方法和应用广度的突破和延伸提供了基础条件,大规模、自动化的绿视率获取与计算成为可能。为探讨绿视率在城市研究中的运用前景与不足,本文对绿视率获取的工作流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前半部分首先通过梳理绿视率的理论发展沿革、对比不同阶段的绿视率计量技术流程以及技术演变,总结和设计了绿视率获取的工作流程并加以实践。其次,论文以南京市内环线内区域为例,利用百度地图街景图服务参数和脚本的编写,批量获取特定采样点的街景图数据;并利用脚本对获取的街景图进行图像解析,计算采样点的绿视率;最后,本文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的功能获得绿视率数值空间分布并将其可视化。论文后半部分利用城市开源数据结合实地调研筛选与整理研究区域内城市道路与道路绿化数据,对道路参数诸如道路长度、道路宽度、道路板带形式、道路断点数量以及道路交通等级等等参数与绿视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植物参数诸如植物胸径、植物种类、植物种植层次等数据与绿视率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开源城市POI数据,结合Arc GIS核密度分析功能进行城市功能区识别,并探讨其与城市道路绿视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结论如下:(1)以绿带条数、道路宽度为表征的道路结构对道路绿视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道路宽度与绿视率呈负相关、绿带条数与绿视率呈正相关;(2)研究区域内道路交通等级与绿视率呈正相关关系。这是与研究区域内的道路具体情况相联系的;综合道路平面形式、道路设计规范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道路交叉口数量与绿视率呈负相关关系。(3)行道树种植数量与层次与道路绿视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种类的行道树对于道路绿视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研究区域内存在的行道树胸径大小、平均种植间距对道路绿视率数值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在研究区域内,不同用地形式对于道路绿视率的影响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其差异的影响大小与城市建设历史以及场地建筑特征存在一定的关系,非自然属性的用地类型中,复合属性用地的绿视率均值高于单属性用地绿视率。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前人研究,形成城市道路绿视率的获取技术流程,并生成了研究区域内绿视率分布图;在数据分析方面,对道路参数、道路绿化基本参数以及城市用地属性要素进行了标准化以及量化处理,研究其与城市道路绿视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论证,对城市绿地规划、城市道路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