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街景图像的城市道路空间绿视率研究 ——以南京内环线内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xs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于城市空间品质需求的提升,绿视率作为一个用于衡量城市空间绿化水平的量化指标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新数据环境的形成为绿视率的计量方法和应用广度的突破和延伸提供了基础条件,大规模、自动化的绿视率获取与计算成为可能。为探讨绿视率在城市研究中的运用前景与不足,本文对绿视率获取的工作流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前半部分首先通过梳理绿视率的理论发展沿革、对比不同阶段的绿视率计量技术流程以及技术演变,总结和设计了绿视率获取的工作流程并加以实践。其次,论文以南京市内环线内区域为例,利用百度地图街景图服务参数和脚本的编写,批量获取特定采样点的街景图数据;并利用脚本对获取的街景图进行图像解析,计算采样点的绿视率;最后,本文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的功能获得绿视率数值空间分布并将其可视化。论文后半部分利用城市开源数据结合实地调研筛选与整理研究区域内城市道路与道路绿化数据,对道路参数诸如道路长度、道路宽度、道路板带形式、道路断点数量以及道路交通等级等等参数与绿视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植物参数诸如植物胸径、植物种类、植物种植层次等数据与绿视率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开源城市POI数据,结合Arc GIS核密度分析功能进行城市功能区识别,并探讨其与城市道路绿视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结论如下:(1)以绿带条数、道路宽度为表征的道路结构对道路绿视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道路宽度与绿视率呈负相关、绿带条数与绿视率呈正相关;(2)研究区域内道路交通等级与绿视率呈正相关关系。这是与研究区域内的道路具体情况相联系的;综合道路平面形式、道路设计规范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道路交叉口数量与绿视率呈负相关关系。(3)行道树种植数量与层次与道路绿视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种类的行道树对于道路绿视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研究区域内存在的行道树胸径大小、平均种植间距对道路绿视率数值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在研究区域内,不同用地形式对于道路绿视率的影响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其差异的影响大小与城市建设历史以及场地建筑特征存在一定的关系,非自然属性的用地类型中,复合属性用地的绿视率均值高于单属性用地绿视率。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前人研究,形成城市道路绿视率的获取技术流程,并生成了研究区域内绿视率分布图;在数据分析方面,对道路参数、道路绿化基本参数以及城市用地属性要素进行了标准化以及量化处理,研究其与城市道路绿视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论证,对城市绿地规划、城市道路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受益于CMOS工艺的快速发展,可穿戴生物医学设备和无线传感网络快速发展并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设备应用广泛,需要长期工作并避免频繁更换电池,因此低成本和低功耗的模数转换(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电路必不可少。为了满足上述需求,本文设计了一款10bit 500KS/s的低功耗逐次逼近(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Register,SA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身份识别技术难以满足对其安全性日益增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身份识别的安全性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在这个背景下,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因其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受到了普遍关注。生物特征包括人脸、指纹、步态等,这些特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方法具有不易遗忘,可以随时随地使用,难以被伪造等优点,提高了身份识别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心血管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主要因素,以预防为主的心血管疾病医疗理念已经成为保障人类健康水平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因此,在传统医院常用心电信号诊断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心电信号的便携式、实时准确诊断技术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课题立足于大众化预防和健康领域,致力于实现对心电信号的便携式和实时监控。但是,在便携式方面,目前的心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