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部分候脏腑脉法出自《难经》,在《脉经》中得到极大的发展。《难经·十八难》将左右寸、关、尺六部分候十二经脉,并对《内经》中的“三部九候”赋予新的含义——即以寸、关、尺为三部,合之浮、中、沉为九候,以候人体上中下三部。王叔和《脉经》在此基础上有极大发挥,形成了两大学说——三部分候与六部分候。两种学说一直并存发展,但是六部分候中左右寸、关、尺与脏腑之间的配对关系在后世引起较大争议。由于六部分候脏腑脉法历史久远,影响广泛,应用普遍,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但又因其众说纷纭,难以辨清真伪,故对该学说进行全面的梳理,正本清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的研究方法,梳理其源流、分析其临床应用、探讨其理论依据,旨在分析比较两种学说的异同点,明确其使用范围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为该学说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为与其相关的经脉学说、藏象学说、脉诊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研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 十二经脉循环流注是寸口脉法的理论基础如环无端十二经脉流注理论的形成是独取寸口脉法建立的基础。气血在十二经脉内循环运行,经五脏六腑后复会于寸口太渊处,故寸口能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寸口共一寸九分,以高骨为关,将寸口划分为寸、关、尺三部,寸候阳,尺候阴,关为阴阳之枢纽,左右共六部,以候经脉、脏腑的气血盛衰。2六部脏腑分候在后世引起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六腑与寸关尺的配位在《难经·十八难》的基础上,《脉经》中的六部分候脏腑形成了两大学说:一为三部分候,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对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但不分左右手,这一学说得到历代医家的普遍认可;二为六部分候,寸口分为双手寸、关、尺共六部,分别对应经脉、脏腑,这一学说在历史上存在较大分歧,争议主要集中在六腑的分候,最为人们熟悉的对应关系有“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滑寿在右尺配命门三焦的基础上加入了心包;张景岳将候于寸部的大小肠候于尺部,以左尺候大肠,右尺候小肠;李仲梓则以左尺候小肠,右尺候大肠,并在左寸与右尺分别加入了膻中和胸中二部。通过对六部分候脏腑源流的梳理,发现其演变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右尺所候命门在宋以前为右肾,对应所候经脉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难经》除外,《难经》右尺所候经脉为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宋金元时期,由于命门学说的发展,右尺所候命门为心包络三焦,与肾气相通,所候经脉为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明清时期,受复古思潮的影响及对命门学说新的认识,右尺以候肾。同时对于大、小肠当位于两寸还是位于两尺的争议,也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3 《王叔和脉诀》和《察病指南》能反映六部脏腑分候之两种学说在后世发展的特点对历代脉学文献中六部分候脏腑脉法的内容进行筛选、统计和分析,对两种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一简要说明,分析两种学说的学术特点。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为六部分候脏腑诊法的形成和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脉经》之后,两种学说并存发展,且六部分候在后世引起较大的争议。高阳生《王叔和脉诀》与施发的《察病指南》中两种学说的临床应用具有代表性,可反映两者的发展和运用情况。《脉经》中这两种学说实为不同的脉法,但在后世的发展中,二者逐渐合一体。在部位的划分上,两种学说并立;而在诊脉方法上则取三部分候中的脉形法,并且将脉形法与六部分候相结合;而《脉经》中适合六部分候的对比诊法却未得到发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4影响六部脏腑分候演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经脉学说和命门学说对六部分候脏腑脉法的分歧点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可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认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经脉-脏腑学说的构建,经脉学说与藏象学说原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理论,后来二者被整合在一起,形成经脉-脏腑学说。该学说虽然在形式上堪称完美,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理论漏洞。在经脉-脏腑学说形成过程中,首先是阴经与五脏的结合,之后才是六腑与阳经的结合,故六腑与阳经的联系并不如五脏与阴经那样密切,特别是于三阳与大、小肠、三焦。六部分候的出现与复杂的演变过程,正是经脉-脏腑学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典型实例。第二,命门学说。命门学说的发展对右尺分候脏腑的演变具有深刻影响。从《黄帝内经》中以目为命门到《难经》的左肾右命门之说,再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命门学说,命门一词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含义。命门学说的发展对六部分候中右尺所主脏腑的演变有重要影响,两者的发展曲线也具有相似性。通过研究发现,命门学说中的命门与《脉经》中的命门的实质内涵已发生改变,与其出现相似情况的还有心包与三焦。故不同时期医家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亦是影响六部分候演变的重要因素。5营卫学说、太素脉法等内容是寸口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营卫学说与寸口脉法之间的关系、脉象脉位与脏腑对应关系的变迁及太素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补充前文论述中的不足。第一,营卫学说所构建的气血循环对十二经脉循环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第二,从《黄帝内经》中多种古代脉法并存到《难经》的独取寸口脉法,五脏与脉诊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诸多变化,可分为五脏脉象与五脏脉位,两者最后都以不同的方式被融入寸口脉法之中。第三,太素脉法。太素脉法是寸口脉法诸多流派之一,不仅可断人之死生吉凶,还可断人之福祸寿夭。该脉法中虽含有一定的相术学内容,但其中的医学脉诊内容值得借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六部分候脏腑脉法在后世的发展对寸口脉法有较大影响。故对六部分候脏腑脉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明确三部分候和六部分候的临床使用范围,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脉诊现代临床的应用及规范化提供参考。同时六部分候脏腑脉法的发展与经脉、藏象等学说的演变和发展有密切联系,故亦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