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老年慢性肾衰竭(CRF)的中医证候分型进行研究,了解其发病特点,探讨其中医辨证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203例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肾病科门诊、住院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及相关实验室资料、原发病、治疗方式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老年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并通过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挖掘,发现症状聚类后隐含的信息。结果:在统计的203名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111例,年龄均大于等于60岁,最大者87岁,平均年龄70.2岁。其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74名,糖尿病肾病50名,高血压肾损害患者47例,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10例,其他原发病及不明原因者22名。分别对这203名患者的CRF分期、主要治疗方式进行统计,观察其原发病、CRF分期、主要治疗方式等因素对中医证候分型有无影响。出现频率大于20%以上的正虚证症状以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肢体困重、气短懒言等脾肾气虚的表现为最多,其次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肝肾阴虚表现和畏寒肢冷、腰部冷痛等脾肾阳虚表现,出现频率最多的实邪证为湿浊、瘀血,表明老年慢性肾衰竭是以本虚为主,夹杂湿浊瘀血等实邪的疾病。证候分型正虚证以脾肾阳虚最为多见,其次依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和阴阳两虚;而邪实证中,以湿浊证例数最多,后为湿热证、瘀血证和水气证。单纯正虚证的几乎没有,多兼夹湿浊、湿热及瘀血等实邪。结论:引起老年慢性肾衰竭的原发病仍以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比例明显升高。脾、肾虚损是老年慢性肾衰竭的病理基础,湿浊、湿热、瘀血是老年肾衰竭的主要病理因素。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老年慢性肾衰竭逐渐由脾肾气阴两虚为主向脾肾阳虚为主转变。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衰竭正虚证以脾肾阳虚及脾肾气阴两虚较常见,邪实证以湿热和湿浊证型最为多见,糖尿病肾病以脾肾阳虚及脾肾气阴两虚兼有湿浊、湿热、瘀血常见,高血压肾损害以气阴两虚兼湿浊和湿热证多见。脾肾阳(气)虚及血瘀证贯穿肾衰竭发展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