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是引起成人和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最为常见的病原之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肺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MP感染流行特征有所变化:婴幼儿感染MP报道增多,MP所致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I)和支气管炎也很常见;此外,近几年来,耐大环内酯类MP菌株日渐流行。这些都有待我们开展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给出答案。近几年来,MP感染的分子分型研究开始逐步兴起,早期有P1基因的分型方法;近年来,许多新的分子分型方法特别是多位点可变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 MLVA)分子分型方法的出现,为我们研究MP的分子特征提供了新的方法。由此,我们通过对MP暴发流行的学校儿童,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儿童和健康无呼吸道症状儿童等人群MP感染特征的研究,描绘目前MP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分子分型特征,为MP感染的防控工作提供相应资料。方法:(1)研究对象的选择:我们选择以下3部分人群作为研究对象:①MP感染暴发的学校儿童—学校MP暴发流行调查;②发热门诊就诊儿童—MP在呼吸道感染中的现状调查;③医院外科小手术患者—健康无症状MP携带情况。(2)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的获取:通过调查问卷、病史采集、体检和辅助检查等方法获得。(3)咽拭子DNA的获取与检测:采集研究对象咽拭子,通过realtime-PCR的方法进行检测,对部分研究对象采取长期的咽拭子MP-DNA水平的监测,观察MP感染后在人体的携带时间及其与病情发展的关系。(4)MP菌株的培养分离:通过咽拭子接种至MP固体培养基,再进行分离、液体培养和PCR验证,来确保菌株的分离。(5)MP菌株的耐药分析和突变位点检测: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检测和分析;并检测确定耐药突变位点。(6)MP菌株的分子分型:所有分离菌株均进行MLVA的分子分型检测,部分菌株同时进行P1基因的分型检测;比较2种分子分型方法,并探究MLVA分型对MP感染的分子特征的意义。结果:(1)2所小学的研究:我们确认了MP可以引起半封闭环境下儿童的感染暴发,感染率分别为30.8%和31.0%;感染的表现形式有隐性感染、URI和肺炎,其中,感染肺炎者比例最高;在不同感染形式情况下,MP菌株在体内携带的时间长短不一,肺炎者携带时间最长,URI次之,隐性感染者最短;2所学校共分离得MP菌株18株,通过P1分型发现2所学校的感染菌株均属于P1-1亚型,MLVA分型两所学校感染者分别各自属于2种独立的亚型:U型(5-4-5-7-2)和J型(3-4-5-7-2);通过耐药实验和耐药突变位点检测发现这18株均为A2063G位点突变的耐药株。(2)发热门诊患者的MP感染状况的研究:共有1025位研究者入组,其中MP-DNA阳性者163例,阳性率为15.09%;我们发现MP感染好发于>5岁儿童,好发季节为夏秋季,更易发生肺部感染;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P感染与年龄、疾病部位和多个兄弟姐妹呈正相关,流涕、鼻塞症状、既往肺炎史呈负相关;MP感染部位不同,MP携带时间有显著差别:肺炎最长,支气管炎次之,URI最短;从MP-DNA阳性人群中分离得菌株94株,分离率57.7%,分属于8种不同的MLVA分型;除2例菌株外,其余97.9%分离株为耐药株,2例敏感株有着特殊的MLVA分型。(3)265例健康无症状儿童咽拭子MP-DNA检测均为阴性。结论:(1)MP感染在学校内暴发流行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感染后,MP在体内携带时间的长短与感染部位相关;比起P1分型,MLVA的分子分型方法更有助于从分子分型角度认识MP的暴发流行。(2)MP感染的好发年龄为>5岁儿童,好发季节为夏秋季,感染主要侵犯肺部,是CAP的重要病原;年龄、侵犯肺部和家中多个兄弟姐妹是MP感染的正相关因素;现阶段,MP耐药菌株在国内盛行;未发现不同的MLVA分子分型对临床表现有影响,其与耐药突变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论证。(3)健康儿童中MP携带状态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