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胃癌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在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的150例原发胃癌患者的资料。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术前外周血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数(NEU)、淋巴细胞数(LYM)、血小板计数(PLT)、并计算其比值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之比)、PLR(血小板-淋巴细胞数之比);病理学指标:肿瘤位置(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大小、浸润深度(T1-T2、T3-T4)、组织学类型(腺癌、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等)、分化程度(低、中-高分化)、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TNM分期。首先用ROC曲线评估术前NLR、PLR的临床效用,确定最佳截值并分高、低组,比较两者与病例特征的相关性。然后分析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单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并初步分析NLR、PLR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结果:纳入本研究的150例原发胃癌患者中,男性98例(65.33%),女性52例(34.67%),平均年龄为59.84±10.66岁(范围31-84岁),癌肿直径平均值为3.98±1.46cm。贲门胃底癌43例(28.67%),胃体癌39例(26%),胃窦癌68例(45.33%)。病检显示:136例(90.67%)为腺癌,14例(9.33%)为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腺鳞癌及其他类型;低分化113例(75.33%),术后分期:Ⅰ-Ⅱ期患者44例(29.33%),Ⅲ-Ⅳ期患者106例(70.67%)。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LR、PLR与性别、肿瘤位置、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高NLR患者年龄大、肿瘤大、浸润深、淋巴结转移率及TNM分期更高(P<0.05),PLR也随着年龄、癌肿的增大及肿瘤的进展明显增高(P<0.05)。本组患者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68.0%,单因素分析表明:癌肿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NLR、PLR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NLR、PLR明显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NLR及PLR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在胃癌中,术前NLR、PLR是与癌肿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联的生物学指标,癌肿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NLR、PLR对术前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及术中清扫中可能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