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颁布,对于教学的研究成为当代专家和教师研究的方向之一,新课程的改革随之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已逐步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如:“合作教学”、“探究性教学”、“角色扮演”、“模型建构”、“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以及"STSE教育”等教学方式越来越频繁的运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即使运用这些课改后的教学方式,其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鉴于此,如何通过教学设计的完善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成为人们急需探讨研究的热点。理想的教学是指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使用符合学情的教学方式,不仅让课堂教学保持较高的效率进行,而且让学生持续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效果趋于最大化。同课异构是指通过观察员对某一位教师的多次教学或者对不同教师的同一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剖析,并观察其教学效果,概括总结出优秀课堂的特性。同课异构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方式,对教师的课堂实际教学助益良多。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访谈部分教师与学生的途径,调查不同教师对同课异构教学方式的理解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并以笔者的教育实践为基础,重点对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一课时和《人体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同课异构活动进行研究。《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一课时由新海实验中学甲、乙两位生物教师以及海州实验中学丙老师授课,授课后生物教研组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人体的运动》第一课时由笔者先后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授课,并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同课异构活动。通过对两次同课异构活动的研究,笔者发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包括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其独到见解,极有利于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为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