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特指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NOS)患者CD44v6表达情况,并评估该免疫组化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84例非特指型DLBCL病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R‐CHOP/R‐CEOP 4疗程及以上正规化疗。所有病例均采用2008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进行病理组织学确诊,年龄均大于16周岁,临床数据资料、组织学切片及存档病理组织蜡块保存完整,配合随访。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亚型、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年龄校正的IPI评分、有无B症状、是否骨髓累及、结外累及情况、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数值、治疗模式、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等临床资料。分析CD44v6在非特指型DLBCL中表达情况,CD44v6表达与不良预后因素及预后转归之间的关系。统计方法为:两样本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D44v6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 Plan‐Meier法,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预后单因素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K‐M检验,预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所有检验统计学意义均以0.05为检验标准,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版本。结果:本研究84例DLBCL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37例,中位就诊年龄为58(20-91)岁;CD44v6阳性率为28.57%(24/84),CD44v6阳性患者其临床特点无明显相关性(P>0.05)。CD44v6阳性和阴性患者组2年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别(OS68.4%VS 85.7%,P=0.085);两组间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在统计学中同样没有意义(PFS 41.7%VS 67.3%,P=0.050);CD44v6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的5年OS有统计学意义(OS 49.4%VS 72.8%,P=0.047);两组患者之间的5年PFS亦有统计学意义(PFS 36.5%VS 57.9%,P=0.042);CD44v6阳性的低危-低中危组和CD44v6阴性的低危-低中危组相比,5年OS和PFS结果并无统计学差异(OS 63.5%VS 78.3%,P=0.307;PFS 48.6%VS 61.2%,P=0.212);CD44v6对于中高危-高危组患者的预后亦无意义(OS 28.6%VS 55.6%,P=0.102;PFS 20.8%VS 50.2%,P=0.294);CD44v6阳性的GCB组和CD44v6阴性的GCB组相比,5年OS在统计学中有意义,两组间5年PFS结果无统计学差异(OS 33.3%VS 92.3%,P=0.001;PFS28.6%V 59.0%,P=0.096);CD44v6对于non-GCB患者的预后亦无意义(OS 57.7%VS63.8%,P=0.606;PFS 41.3%VS 57.1%,P=0.182)。多因素分析中,目前尚不能认为CD44v6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阳性患者临床特点与CD44v6表达无明显相关性。CD44v6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2年OS及PFS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D44v6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短期预后及早期疾病进展无明显差异。CD44v6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5年OS及PFS有统计学差异,CD44v6阳性患者长期预后更差,更容易出现疾病进展。对于Hans分型的GCB型DLBCL患者来说,与CD44v6阴性的患者相比,CD44v6阳性的患者预后更差;CD44v6尚不是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