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学术工作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已逐步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科研逐渐趋向职业化,出现对科研资源的激烈竞争的现象,导致在当前学术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在被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占据大部分比重的是作为高校科研主力的研究生群体。因此,加强研究生群体的科研道德成为了继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之后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探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本研究首先从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危害入手,讨论了本研究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对本研究运用的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失范理论及社会控制理论进行了概述。为了更好的研究该问题,本研究还对东北某大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统计整理出现阶段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捏造、篡改实验数据,引用不标识出处,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和代写论文的行为。依此,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理论,对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即:从理性选择角度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可以认为是研究生个人为追求目标最大化(尽快取得学位)而在惩罚成本最低的情况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研究生个人生存理性和社会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失范角度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可以认为是研究生个人“点”的失范与家庭、学校“面”的失范及社会“体”的失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控制理论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是因诸多社会控制手段力度不够,控制功能减弱的结果。据此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学术不端问题的几点对策:一,从研究生个人角度出发提升研究生个人自我约束机制;二,从学校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研究生监管体制;三,从全社会角度出发健全信用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规范,以减少其发生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