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科普场馆的各类综合性科普活动数量迅速增加,但是其所谓的科学教育效果,大多来自于场馆负责人自说自话,缺乏真正有效的测评,不利于活动的更新与完善。本次研究参考前人的研究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在场馆的实地调研,针对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博物馆奇妙夜”,确定了包含“知识与技能”、“情感与兴趣”、“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并且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概念图以及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开展科学有效的教育效果评估,对该活动的教育价值进行科学准确的评测,并根据评估结果,针对该活动以及此类活动的评估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对该活动进行专业性的评估,无论是对活动的完善改进还是对综合性科普活动评估体系的补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针对活动本身的结论如下:(1)活动参与者在“博物馆奇妙夜”所涉及到的知识数量、广度、深度以及理解程度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提升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该活动在实用性技能的提升方面也具备良好的效果,并且参与者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技能的熟练度普遍较高。但是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给参与者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少,并且活动的流程比较固定,无法给参与者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该活动在探究性技能的提升方面还稍有欠缺。(2)绝大多数参与者在活动全程中兴奋程度较高,几乎不存在消极情绪,同时能够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对活动的内容充满兴趣,而且并不会刻意地关注活动结束时间,表示该活动与其他科普活动相比要更加有意义。(3)绝大多数参与者对科学的价值表示出非常认可的态度,并且表示以后愿意从事科学工作,同时对活动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他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几乎全部的参与者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再次参与该活动的意愿。但是唯一不足的是该活动在满足参与者的自我预期方面存在不足,多数参与者表示活动内容与想象中差距较大,并且动手操作的环节太过简单。同时,针对综合性科普活动展开效果评估的相关结论如下:(1)场馆所开展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往往流程较长,因此收集评估资料的时间点应当分散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活动环节较多,因此在展开评估之前,需要对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结合评估的目的,对环节进行筛选,以免投入无效的精力与时间。综合性科普活动大多数为收费活动,会对参与者进行年龄限制,因此活动参与者的年龄特点是展开评估之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2)在确定评估体系之前,应该从总结其它评估体系的优点与不足开始,再通过活动的实地调研与全程跟踪,结合活动的特点与活动参与者的年龄特点,从而确定科学的评估体系。(3)在进行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应该秉承全面性、综合性以及可行性三项原则,以保证所收集资料的科学客观,同时为了保证资料的可靠性,评估者必须对活动进行全程的跟踪,以免遗漏重要的信息。(4)评估工具作为整个评估的核心,其准确性与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后续的评估分析与总结,因此评估工具必须经过严格的修订与完善后,才能用来进行正式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