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而由于劳动力的流动不平衡,更扩大和加深了这种趋势。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大后果:一是东南沿海地区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受到明显限制,尽管它可以利用便利的水运条件拓展国际市场;二是经济落后地区收入增长持续落后,必然造成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其他矛盾。因此地区差距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另一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日益增长,劳动力流动数量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发生流动人口数量达到850多万,且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分布极度不平衡,地区间差异非常明显,劳动力大都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主要以流出为主。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流入地区与流出地区)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及扩大或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劳动力流动如何影响流入地区与流出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大或是缩小了地区差距,成为区域经济理论及实践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学术界对于这种影响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认为劳动力流动同时促进了流入及流出地经济发展,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二是认为劳动力流动将进一步扩大地区发展差距。本文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利用我国省区经济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流动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向和强度表现不同,劳动力流动中的流入、流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劳动力流入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将扩大地区发展差距;劳动力流出对东西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从而产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力量。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及人力资本障碍,劳动力流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这股力量无法与劳动力流出扩大地区发展差距的力量相抵抗,使得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状况此消彼长,总体上还是扩大了地区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