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画诗研究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dd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时期,品画、题画成为文人一种雅尚,题画诗创作蔚然成风。苏轼诗画兼擅,是当时文人题咏绘画的代表人物。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艺术性高,是苏轼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轼在题画诗创作和品鉴方面提出很多新的理念,在题画诗理论上也有不少建树。基于实践创作和理论上突出贡献,苏轼在题画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题画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篇论文以《苏轼诗集》和《苏诗补注》中苏轼的102题157首题画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诗画一律”的文艺观、题画诗的分类内容、诗歌特色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从四部分进行论述,引言部分首先对选题现状与不足进行阐述,其次阐述选题研究的意义,最后明确该选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探讨苏轼“诗画一律”的文艺观,主要分析苏轼关于诗歌与绘画关系的阐述,分为“诗画一律”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画一律”的内涵。第二章从苏轼题画诗的内容,对这些诗歌题材作出细致分类,分为山水类、人物类、花鸟类。第三章对苏轼题画诗的特色进行研究与总结。通过对其题画诗的分析,认为他题画诗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三点,分别是精细的描摹、深切的议论、多维的抒情。第四章概述苏轼对题画诗的影响,从理论的突破、题材的开拓、后世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宴射礼,亦称燕射礼、?射礼。先秦时,宴射礼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行燕礼之后举行的射礼。两周时期,宴射礼逐步礼制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社会中上层时有举行宴射礼。宋代时,宴射礼迎来了鼎盛时期。主要表现在:从宴射礼的发展演变过程来说,宴射礼在宋代迎来了顶峰,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宋初期,经历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这一阶段为宋代宴射礼最盛行的时期,也是宴射礼的实用化时期,宴射礼与宋
方言承载着一定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又体现着方言的内涵。凉州地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特殊的方言习惯。近年来,对凉州方言本体的研究已渐趋成熟,对当地方言与民俗相结合的研究还有待补充和深入。论文以凉州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方言词语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求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并挖掘凉州方言词语与其民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两个角度对凉州方言民俗词语
体育舞蹈集健身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在体育和美育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自1890年传入我国,国内掀起体育舞蹈的热潮,体育舞蹈的传播速度飞快,随着全国各地各级各类体育舞蹈赛事的举办,以及近年来在综艺节目的热播,如今体育舞蹈变成了大家喜闻乐道的项目。比赛是体育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舞蹈比赛更是体育舞蹈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高等学校体育舞蹈锦标赛是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开设的竞赛,
丁玲和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两位女性作家,她们将自身丰富的女性体验与对女性群体的密切关注融为一体,以文本创作的形式对中国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进行探索。结合丁玲和萧红的女性经历,将之作为解读其作品的互文性背景,从两性、家庭和社会三个关系维度来分析她们女性意识在文本中的体现,可以发现丁玲和萧红对女性解放道路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思考:丁玲认为通过政治权力争取两性平等是实现女性解放的根本之途。对政治
英雄叙事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创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叙事模式。路遥是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也继承了这种英雄叙事传统。路遥小说的英雄叙事与其生活的残酷的地域环境、独特的地域文化、正统的文学教育、曲折的个人经历、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密切关联。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塑造了诸多或依赖土地生存,或游走在城乡交叉地带的平凡英雄形象。他们不屈不挠与命运斗争,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甘于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同时也是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由于中英文之间的差异,英语动词的学习就成为了我国英语学习者最难掌握的知识点之一。本文运用错误分析理论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写作中谓语动词错误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及对英语写作教学提供积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I write写作软件收集了延安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892篇
毕飞宇作为当代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近年来学术界对其小说作品的研究热度日益高涨,其小说中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也开始浮出地表。女性作为社会的“第二性”,本就会面临主流话语的许多挑战,这些外在的桎梏与女性内在的身份认知共同造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毕飞宇围绕着其创作母题“伤害”,给他笔下的女性,甚至是广泛意义上女性的生活困境作了最好的注解。但学界对毕飞宇笔下女性的研究往往只集中在几部毕飞宇后期的作品上,甚至是
现当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出走”问题的书写与研究,热度不减。王安忆的知青作品在知青文学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叙述角度不同于八九十年代知青文学所盛行的主题:“伤痕”与“反思”,没有强烈的情感控诉,也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从日常生活出发,从人文意识出发,从独特的视角出发,讲述一代知青(69届毕业生)在代际传承断裂后迷茫、重寻的心路历程。论文主要以王安忆小说中的知识青年为对象,剖析他们在时代裹挟下的
延安时期的戏剧活动,是延安时期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的胜利、文艺大众化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作家丁玲的戏剧活动为例,着重论析丁玲戏剧创作的缘由、戏剧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对五四以来话剧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与其同期文学的呼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其戏剧创作进行必要的反思。本文除引言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丁玲戏剧创作的缘由以及主要戏剧成果。从观剧的记忆、参
论文以肖占鹏、董志广校注的《梁简文帝集校注》为底本,统计出萧纲的书表作品共计37篇,拟从题材内容、思想及骈体特点对萧纲书表进行探讨。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介绍了萧纲书表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一章概述书表源流及发展脉络,分析萧纲书表的创作概况,阐述萧梁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萧纲书表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分析萧纲书表的题材内容,将表文分为谢表、让表、自解表、请献表、代笔表五种类型;书信分为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