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3月至2003年9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院门诊中,把诊断为真胃变位的306例奶牛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真胃变位的发病规律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真胃变位的发病规律探讨:将奶牛日喂精料量分成4个档次(5~6.5kg、6.6~8.5kg、8.6~10kg、10.1~15kg);将发病母牛的胎次分为6个档次(青年牛、头胎牛、2胎牛、3胎牛、4胎牛和5胎牛);用上一期泌乳量为标准将年产奶量(305d)分成四个挡次(4500~6000kg、6001~7000kg、7001~8000kg和8000kg以上);发病时期也分为4个档次(产前3个月,产后30d内,产后31~60d,产后61~120d),以及全年中各个月份。分别对每个挡次中的发病头数进行统计分析。真胃变位治疗的方法研究:将临床诊断为真胃变位的306例奶牛依据发病时间分为两组,其中发病在96h内的奶牛有105例,采用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和安乃近注射液静脉或肌肉注射作为药物治疗组,观察对真胃变位的治疗效果。96h后的奶牛有201例,通过外科手术对变位的真胃进行整复,固定,观察外科手术对真胃变位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1.随着日喂精料的增加,真胃变位的发病率上升。2.真胃变位的发生以2~4胎次的奶牛发病率最高。 <WP=5>3.上一期泌乳量在6001~8000kg之间的奶牛发病率最高。4.产后30d内的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最高。5.每年11月份至次年4月份之间发病率最高。6.氢溴酸山莨菪碱和安乃近联合应用的药物疗法对48h内真胃左方变位的病例治愈率为80.2%;右方变位的治愈率为75.0%,平均为77.6%。7.手术治疗左方变位的治愈率为71.1%(101/142),右方变位的治愈率为62.7%(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