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斑蝥素乳膏在不同用药时长情况下,子宫内膜增生症模型大鼠体重、子宫湿重、子宫指数、光镜及电镜下子宫内膜的形态学变化,探究其量效、时效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AUB-O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药物低剂量组,D组:药物高剂量组。A组大鼠仅行开关腹手术。其余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肌注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制造子宫内膜增生模型。造模成功后,B组大鼠双侧宫腔各注入生理盐水0.3mL,C组大鼠双侧宫腔各注入低浓度斑蝥素乳膏0.3mL,D组大鼠双侧宫腔各注入高浓度斑蝥素乳膏0.3mL。用药3天后于每组中随机抽取该组一半数量大鼠取材后处死,用药5天后将剩余大鼠全部取子宫后处死。称取大鼠体重、子宫湿重,计算子宫指数,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子宫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各组大鼠用药后一般情况良好,终末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A组相比,B组大鼠子宫湿重、子宫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与B组相比,C、D组大鼠子宫湿重、子宫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用药3天后,C组大鼠子宫湿重、子宫指数与D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用药5天后,C组大鼠子宫湿重、子宫指数与D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C组用药3天与用药5天的大鼠相比,子宫湿重、子宫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D组用药3天与用药5天的大鼠相比,子宫湿重、子宫指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3.与A组相比,B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有显著差异(P<0.05);与B组相比,C、D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用药3天后,C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与D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用药5天后,C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与D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组用药3天与用药5天的大鼠比较、D组用药3天与用药5天的大鼠比较,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4.A组:粘膜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腺体稀少、散在,腺上皮细胞为立方状,呈单层或假复层排列。B组:粘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腺体数量增加,某些腺体扩张成小囊,腺上皮细胞增生,呈高柱状,假复层排列。C组:用药3天,粘膜上皮部分脱失,可见炎细胞浸润,腺体大部分坏死,腺细胞脱落,腺腔内可见炎细胞浸润。与用药3天比较,用药5天子宫全层炎细胞浸润、水肿程度减轻,内膜增厚,腺体数量增加,血管丰富。D组:用药3天,粘膜上皮全部脱失,腺体消失,大量炎细胞浸润,肌层水肿。与用药3天比较,用药5天子宫全层炎细胞浸润、水肿程度减轻,内膜增厚,腺体数量增加,血管丰富。5.A组:胞浆内可见正常结构细胞器。B组:分泌细胞为假复层高柱状,胞浆内线粒体增多,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丰富,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增多,核仁明显。C组:用药3天,分泌细胞单层低柱状,与B组比较,胞浆内线粒体减少,粗面内质网扩张,高尔基复合体减少,细胞核核膜皱缩,染色质减少,核仁消失。与用药3天比较,用药5天线粒体增多,内质网扩张程度减轻,细胞核核膜稳定,多个核仁。D组:用药3天,分泌细胞呈单层立方状,与B组比较,胞浆内线粒体明显减少,可见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体,粗面内质网扩张明显,高尔基复合体减少,染色质减少,核仁消失。与用药3天比较,用药5天内质网扩张程度减轻,可见坏死细胞,细胞核内染色质增多,出现多个核仁。结论:1.斑蝥素乳膏对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无影响。2.斑蝥素乳膏对大鼠子宫内膜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3.斑蝥素乳膏作用一段时间后,子宫内膜可再次生长,该药物对子宫基底层未造成不可逆损害。但即使低浓度下,子宫全层水肿、炎症也较重,故可考虑以比低剂量组更小的剂量,多次重复用药。4.斑蝥素乳膏可能是通过诱导大鼠子宫内膜细胞变性、坏死,或诱导细胞自噬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