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z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越来越多地关注食品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影响。在食品的污染因素中,真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是最严重的污染之一,而黄曲霉毒素因其对人、畜肝脏的剧烈损害而名列毒性之首。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组真菌的次级代谢毒性产物。在天然污染的食品和饲料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B1)最为常见,是黄曲霉菌产生毒素中的主要成分,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不仅给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世界各国均制定了严格的AFT限量标准,且限量要求日益严格。我国目前还没有自主研制、适合现场检测的AFT检测试剂盒和免疫亲和柱,只有少数国家质量监督部门等机构使用极其昂贵的国外进口产品进行AFT抽样检测,根本无法有效地对食品、饲料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造成AFT污染十分严重。为了解决该现状,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经济、快捷、准确并且易于普及推广的AFT检测方法,进而能够有效地对食品的生产、运输、储存和销售进行监控,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 本研究采用杂交瘤技术,以黄曲霉毒素B1(AFB1)—牛血清白蛋白(BSA)复合物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4株稳定产生抗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D4,2A12,3B3,4A12,对其中的2A12细胞株分泌的抗体(以下简称2A12单抗)进行了综合鉴定。2A12单抗属IgG1,腹水效价1:5×105,亲和常数1.67×1010L/mol。黄曲霉毒素类似物B1,B2,G1,G2,M1与2A12单抗的相对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00%,52.5%,28.3%,20.0%,29.1%。表明该细胞株具广谱性,这一特点有利于作AFT总量的测定。 2A12单抗应用于三种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1、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限为0.5ug/kg,检测范围0.5~50ug/kg。ELISA是常规检测方法,通量较高,但不宜野外现场测定。 2、免疫亲和层析—荧光光度计法(IAC-SFB):检测限低于1ug/kg,测量范围1~300ug/kg。IAC-SFB以免疫亲和柱高效净化样品,真菌毒素荧光光度计直接报告测定结果,速度快,操作简易、安全,且可发展为野外现场测定技术。 3、免疫亲和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法(IAC-HPLC):检测限低于1ug/kg,测量范围1~300ug/kg。IAC-HPLC法同样以免疫亲和柱高效纯化(净化)样品,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分析。此方法既可对AFT各亚类单独定量,亦可进行AFT总量测定,常用于确证分析。 以上三种方法的回收率均在70%以上,变异系数1.2%到9.4%之间,符合我国有关的商品检验行业标准,完全满足AFT检测的需要,可实现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果蝇的性别决定基因dsx与线虫的性别决定基因Mab-3的DNA序列比较表明二者具有一个高度同源的区域,称为DM基序。该基序可以与DNA进行序列特异性结合。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哺乳
超碱值石油磺酸镁作为润滑油清净剂,具有碱值高、灰分低、酸中和能力强、防锈性好等特点,与清净性能良好的磺酸钙盐复合后,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降低润滑油的加剂量,大大提高润滑
纳米粒子以其独特的光、声、电、磁、热、催化、力学、化学活性等性质及巨大潜在的高科技应用前景,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无机—有机纳米
多对象整合优化技术对于有限氯气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途径和评价方法,为提高氯碱厂的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氯资源流程生产中多对象优化整合为研究对象,
油葵(Helianthus annuus L.)是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高等特性。早在本世纪50年代,品质遗传学家就有报道称,油菜籽中蛋白质的含量与油脂含量呈高度的负相关关系,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酶则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现在在油菜和大豆上已经有PEPC敲除实例,其对产油量确实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鉴于油葵PEPC基因未知,本研究
选出了用于配置乙草胺微乳剂的乳化剂品种钙盐B、醚A、以及助表面活性剂醇C 。通过绘制拟三元相图,找出乙草胺微乳剂中各组分的最佳配比关系为m(醚A):m(钙盐B):m(醇C)=4:1:3。表
  作物在盐胁迫下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导致光合性能下降,同化物运输变缓,地上部及地下部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减产甚或死亡.玉米耐盐性是多种抗盐生理性状的综合
会议
本文通过对聚苯醚(PPO)结构同时引入磺酸基团和溴基,通过红外和核磁系统地研究了聚苯醚溴化与磺化改性,从而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均相阳离子交换膜。并就所制备的离子交换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