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中维生素C作为酸刺激,在不同的起始时间给予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患者,来探讨不同起始时间维生素C刺激与唾液腺功能损伤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给予维生素C的最佳时间。方法:本实验选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期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的拟行131I治疗且满足入组条件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将入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A(1h)、B(6h)、C(24h)三组,每组患者在131I治疗后于不同的起始时间(1h、6h、24h)给予维生素C含服,每3h含服100mg维生素C 1次,连续服用5天。所有患者于治疗前1月内及治疗后3-6月内完善唾液腺动态显像。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各腺体15min摄取率与排出百分比的差值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计收集满足入组条件的患者143名,其中3名患者未完成131I治疗前唾液腺检查;1名患者131I治疗后唾液腺检查时间超过治疗后6月;最终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39名,其中男性患者37例(26.6%),女性患者102例(73.4%),平均年龄为44.9±12.3岁。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唾液腺动态显像的结果进行非参数检验,双侧颌下腺治疗后的15min摄取率较治疗前出现了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颌下腺治疗前后的排出百分比及双侧腮腺治疗前后的15min摄取率及排出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不同起始时间开始服用维生素C的3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在不同起始时间服用维生素C,双侧腮腺及双侧颌下腺各腺体15min摄取率及排出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A、B、C 3组内患者按照服碘剂量不同分为低剂量组(30mCi、50mCi),中剂量组(75mCi)和高剂量组(100mCi、150mCi、200mCi)。对组内不同剂量亚组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A、B、C 3组各亚组分析中,双侧腮腺及双侧颌下腺各腺体的15min摄取率和排出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术后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进行131I治疗时,颌下腺15min摄取率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在应用维生素C的情况下,131I仍会对颌下腺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不同起始时间给予维生素C刺激对唾液腺功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当维生素C的起始时间固定,不同131I治疗剂量对唾液腺功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