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异化及其治理研究——以黔北S镇为例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te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性人情作为礼物交换最为直观的一种类型,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但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仪式性人情正在发生异化,并成为整个中国的一种“总体性社会事实”,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心理冲击,危害着农村的社会团结。本文基于黔北S镇的调研,以质性研究的方式对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异化及其治理进行了研究。  从理论层面而言,传统仪式性人情是以具有封闭性质的熟人社会为社会基础、以家庭为交换单位、以礼金和礼物为交换媒介而形成的送礼、收礼和回礼的互惠过程。这一互惠过程嵌入了“面子”、“关系”、“仪式”和“情理”等文化元素,具有强制性、循环性、传递性、延时性和规则性等性质。同时,传统仪式性人情与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元素深度关联,具有价值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是,随着80年代之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变革,以及国家推行的系列现代化服务的下乡,使得乡村传统非正式权力文化网络受到冲击,农村社会出现了个体化趋势。加上现代市场逻辑、消费文化等观念的入侵,农村仪式性人情出现了经济异化、仪式异化和功能异化的现象。  对于人情的异化,作为个体的农民进行了微弱的反抗,但在互惠机制的强制性下这一反抗并未起到任何效果。而农村社会力量的缺失使得对仪式性人情异化的治理不得不诉诸于政府。但是,由于乡村混乱的社会结构、松散的官民关系和政府压力型体制之下的治理方式,使得基层政府的治理实践面临着农民不配合、办酒隐匿化、治理不平衡、政策执行不到位、治责相互推诿等治理困境,影响了治理的成效。为避免这种治理困境,本文提出“内生性治理”的概念,强调对仪式性人情异化的治理应从政府治理迈向内生性治理,以内生性组织作为治理主体,调动村民参与,对仪式性人情运行秩序进行重塑。
其他文献
时至今日,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在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下,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城市下岗失业女工群体,她们的再就业之路更为崎岖不易。作为湖北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进程,我国过去遍布各地的传统生活类手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乡村传统手艺人进入了社会变迁的洪流中,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进行着生
志愿服务是一个国家公民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志愿服务是我国目前的形势所需,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国际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国际志愿者
学位
学位
本研究以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的Y乡村为典型个案,综合运用个案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系统描述了在中国乡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乡村信息传播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