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筋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研究

来源 :甘肃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柔筋正脊手法与常规药物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疗效,确定柔筋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优势,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则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柔筋正脊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颈复康颗粒及艾司唑仑片治疗。两组患者均以7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及3个月时进行疗效评定。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症状、体征、功能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多导睡眠监测的相关数据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从而综合评价柔筋正脊手法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睡眠的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症状、体征、功能评分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两种方法均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症状、体征及功能;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功能评分的组间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柔筋正脊手法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临床症状等方面优于药物治疗组。2.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多导睡眠监测相关数据评分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柔筋正脊手法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药物治疗组。3.治疗2个疗程后,柔筋正脊手法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柔筋正脊手法短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3个月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63%,统计学有差异(P<0.05),提示柔筋正脊手法的远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结论:1.柔筋正脊手法和药物疗法均能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2.柔筋正脊手法在症状、体征、功能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方面均优于药物治疗,柔筋正脊手法远期疗效可靠,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复发趋势,并且两组治疗期间及随访时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柔筋正脊手法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不易复发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失眠的可靠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汽车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产业既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汽车产业具有很高的关联效应.随着
<正>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教育部门屡发新规,教育顽疾却毫无起色。相反,针对新规旧律,当前中小学教育还形成了多项潜规则。如: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不得选拔性考试却依然
无回答误差是非抽样误差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文对无回答对统计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目前经常采用的控制无回答的方法误区进行了剖析。
目的初步分析温度对大连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STEMI患者817例。无发病日定义为当天无STEMI发病例数,发病日定义为当天有STEMI发病例数。当天
通过加强高校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让青年学生自觉践行党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社会的人才。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每天都会有包含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的大量文本数据产生。使用计算机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自动的语言分析和文本处理,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的高速发展。然而,要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就必须将语言的基本成分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学表示。上下文相关的词表示方法的提出解决了传统预训练静态词向量表示无法解决的“一词多义”问题,能够刻画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表义变化和其中复杂的语法、语义信息。与传统预训练
离子-分子碰撞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过程,是星际空间、大气电离层、燃烧火焰和等离子体中的物质演化的关键步骤之一,其碰撞截面远大于中性原子-分子反应的碰撞截面。然而,相
黑臭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溶解氧低、氧化还原电位低、低透明度、氨氮高等特点,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有很多,处理方法一般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方法处理黑臭水体费用高,且工程量大,化学方法处理黑臭水体费用高,且会存在二次污染的危害,生物法主要通过微生物菌剂处理黑臭水、改善水体黑臭,成本相对较低、治理实施方法较为简单,我国部分地区已经采取用生物法治理黑臭水体
目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以气道重构和气道炎症为主要特征。气道重构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人
目的探讨继发性尿崩症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1992~2010年间治疗的11例继发性尿崩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疗效评价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