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及其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往防治PMOP主要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这对缓解绝经综合征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改善妇女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雌激素疗法常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体重增加、乳房痛、子宫内膜增生等副作用,长期应用还会增加子宫肌瘤、血栓、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因此,探索一种新的治疗药物成为迫切需求。1977年第一个双膦酸盐类药物(BPs)——依替膦酸钠在意大利上市。该药能够有效增加PMOP患者骨密度,减轻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降低骨折率,却没有雌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这使BPs成为防治PMOP的更好选择。目前国内已成功合成第三代BPs——利塞膦酸钠(RIS),与第一、二代BPs相比,具有更好疗效,同时因为采用了胶囊制剂,进一步减小了对消化道的副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观察和评价国产利塞膦酸钠(RIS)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多中心(7个临床试验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①实验对象:女性,年龄41~70岁,根据研究方案制定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筛选240名绝经后出现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自愿受试者;②用药方案:240名受试者双盲随机分为试验组(RIS 5mg/d)和对照组(安慰剂),两组均每日补充元素钙500mg和维生素D3200IU,治疗12个月;③有效性评价:在治疗0、6、12月对受试者骨密度(BMD)、骨代谢生化指标、胸腰椎X片的变化进行观察,对RIS的有效性进行评价;④安全性评价:在治疗0、3、6、9、12月对受试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据此对是否中止实验及RIS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及人口学特征未见统计学差异。治疗结束时,有效性评价:①腰2~腰4及髋部BMD变化率试验组为8.28%±13.79%和8.49%±15.58%;对照组为4.09%±14.60%和6.84%±18.34%。组间差别比较,腰椎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部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RIS能够有效增加PMOP患者骨量,而脊椎较髋部明显。②血BGP和尿NTX/Cr试验组分别下降了2.94±4.73ng/ml和9.38±65.93nMBCE/mMCR;对照组血BGP下降了0.53±3.90ng/ml,尿NTX/Cr反而升高3.59±59.86nMBCE/mMCR,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RIS有效地降低了骨转换、抑制了骨吸收。③新骨折发生,试验组8例,对照组6例。发生率分别为7.84%、5.7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83)。本试验中未观察到RIS能够降低PMOP患者的骨折率,可能与入组自愿受试者平均年龄偏小(试验组60.31±6.00岁,对照组60.99±6.09岁)及疗程较短有关。安全性评价:未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治疗过程中,自愿受试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无显著变化。结论:RIS能够有效降低PMOP患者过高的骨转换率,抑制骨吸收,使其以腰椎骨量明显增加。不良反应较轻且停药后缓解。因此RIS用于防治PMOP安全有效,副作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