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中医下法,将“六腑以通为用,腑气以降为顺”及“肠肝循环”理论应用到本试验中。观察以清肝泄热,温化寒湿为治法,运用茵陈术附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并应用数据系统评价分析出该复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从而突出中医药整体观念,个体化施治的治疗优势,为进一步总结和挖掘乙肝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内容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将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及疗区的患者筛选出符合寒热错杂证的乙肝肝硬化腹水的病例72例,采取随机的分组方式将其分成2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患者,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给予茵陈术附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味(其药物含有茵陈、白术、附子、栀子、生地黄、柴胡、大黄等),计4周;同样的基础治疗之上,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共4周。二者观察结束后,将其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及相关指标进行记录并整理,再应用统计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如下,(1)中医证侯疗效评价,治疗组33例中,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32例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依次为7例、14例、11例,总有效率达65.63%。经秩和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2)经统计学比较(t检验),两组病例在治疗前ALT分别为115.67±12.45和116.17±23.04,AST分别为119.27±13.13和118.13±25.12,治疗前两组指标的数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LT、AST分别为55.67±15.36*~▲、56.27±14.77*~▲,对照组ALT、AST分别为68.33±11.08,65.80±16.14,治疗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均小于0.05,治疗组ALT、ASL血清值测定降低明显。(3)经统计学比较(t检验),两组在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36.13±16.47*~▲、22.42±12.21*~▲、36.68±9.35*~▲、69.10±24.52*~▲,对照组分别为44.78±14.47、24.57±10.28、33.60±8.56、62.90±23.18,治疗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各项血清学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4)经统计学比较(t检验),两组在治疗前腹水量、体重、腹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腹水量、体重、腹围是8.20±4.01*~▲、61.21±13.82*~▲、65.18±10.47*~▲,对照组分别为11.26±2.72、65.63±12.17、70.96±8.98,治疗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组患者的腹水量、体重、腹围下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疗效较佳。(5)西医综合疗效比较,两组等级资料中,治疗组33例,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85%;同理对照组32例中分别为7例、13例、12例,总有效率为62.50%。经秩和检验,二者总有效率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通过上述统计数据分析可得,证明通过“六腑通降”与“肠肝循环”理论的结合,茵陈术附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味合剂在临床应用中收效令人满意。且整个试验进行过程的始末均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证明本次试验的临床安全性。表明该加味经典方剂临床治疗本病有效,从而进一步补充及完善了乙肝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制和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案,以便为日后更好地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