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石墨烯是一种新兴的固体润滑材料,有望满足以微/纳机电系统为代表的精密微动部件对润滑材料的超薄、低摩擦、高导热性、导电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特殊需求。目前,关于石墨烯润滑性能的研究还未能充分解释石墨烯的高强度和低耐磨性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石墨烯本身,在原子尺度探究石墨烯涂层对基底磨损的抑制机理对深入理解石墨烯涂层的润滑特性和评估构件的使役状态亦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基底和石墨烯的界面结合强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能激光系统超洁净制造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51535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石墨烯涂覆低温微位移促动器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5177514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是一种新兴的固体润滑材料,有望满足以微/纳机电系统为代表的精密微动部件对润滑材料的超薄、低摩擦、高导热性、导电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特殊需求。目前,关于石墨烯润滑性能的研究还未能充分解释石墨烯的高强度和低耐磨性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石墨烯本身,在原子尺度探究石墨烯涂层对基底磨损的抑制机理对深入理解石墨烯涂层的润滑特性和评估构件的使役状态亦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基底和石墨烯的界面结合强度是影响石墨烯耐磨性能的重要因素。而铁基底对石墨烯有强吸附作用,有利于减少石墨烯涂层的剥离磨损。同时,鉴于铁基磁性材料在微/纳机电系统中的使用需求,本文主要开展石墨烯涂层在单晶铁表面的摩擦磨损机理的基础研究,为后续的应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为了研究石墨烯涂层对基底磨损的抑制机理以及石墨烯涂层的磨损失效机理,分别建立了石墨烯/单晶铁体系的纳米压痕、纳米刻划以及石墨烯润滑的粗糙表面的摩擦磨损的分子动力学仿真模型。采用原子临界位移和临界速度的组合策略识别了单晶铁在磨损过程中的磨屑生成。改进了适用于石墨烯的中心对称参数计算方法,并结合原子配位数和多缺陷环搜索方法,实现了石墨烯中的不同缺陷的准确识别,为后文的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通过石墨烯/单晶铁体系的纳米压痕仿真,分析了石墨烯涂层对粗糙压头作用下单晶铁表面的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认为石墨烯涂层可通过应力均化效应降低接触应力峰值,增大单晶铁基底受载面积,从而抑制压痕中的位错形核。通过对压痕塑性区的能量分布和位错特征的分析,发现石墨烯涂层还能抑制压头周围原子的法向隆起以及位错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从而抑制压痕的堆积效应;能够增大法向承载力和表面硬度,降低塑性区影响深度。通过以上综合作用,石墨烯纳米涂层可减小单晶铁基底在压痕中的接触损伤。对单晶铁纳米刻划中石墨烯涂层对磨屑形成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讨。石墨烯涂层主要通过抑制划痕前端原子的离面挤出效应抑制磨屑的形成。基于对基底内部应力和位移场的分析,发现石墨烯涂层可使划痕前端形成顺流向的位错线而减少位错塞积效应,从而诱导基底内部的位错湮灭。因此划痕塑性区内空位缺陷以及塑性区的影响深度都随石墨烯厚度增大而减小,有利于提高基底耐疲劳磨损的能力。通过石墨烯/单晶铁体系的纳米刻划实验,验证了石墨烯涂层对单晶铁基底划痕损伤的抑制作用。石墨烯涂层还能隔离单晶铁粗糙峰的直接接触,降低摩擦力中的界面剪切分量;降低刻划深度而减小摩擦力的犁沟分量;抑制磨屑的生成而减小摩擦力的切屑分量,最终降低刻划摩擦力。模拟了石墨烯在具有随机粗糙表面的单晶铁界面之间的润滑过程。石墨烯和基底的吸附强度随基底粗糙度增大而降低。在石墨烯涂层润滑的粗糙单晶铁界面之间,铁-铁界面剪切无法避免,且是摩擦力的主要来源。分析了石墨烯在低应力条件下磨损失效的主要机制,发现由石墨烯边缘悬键诱导的链式自损伤和折叠团聚区在机械应力作用下的碳-碳键合是石墨烯磨损的主要原因。开展了石墨烯润滑的高纯铁表面的球盘摩擦磨损实验,通过拉曼光谱分析观测到石墨烯磨损过程中逐渐向无定型碳的转变,间接验证了石墨烯磨损失效机制的理论仿真结果。
其他文献
轻量化整体结构件广泛应用于各类航空航天产品,然而由于材料内部残余应力、结构件尺寸、薄壁结构、材料去除率以及整体刚度的影响,结构件加工完成后极易产生过大变形,影响结构件使役性能。研究航空结构件加工变形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技术对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和控制加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针对航空铝合金结构件铣削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预测和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首先,针对直角切削残余应力预测,研究基于径向返回
迄今,关于高寒冻融区高铁路基粗粒填料力学性能及路基振动反应分析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均少有开展。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战略的推动和实施,将近7000 km的高速铁路线路位于高寒冻融区。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区的高速铁路——哈尔滨至大连高铁,在运行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路基冻胀等现象,从而引起铁路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随着高寒冻融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工程的不断增多,冻融循环与行车振动荷载联合作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作为对地观测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其对地物几何、纹理、结构等信息的精细描述能力,在土地利用管理与监测、智慧城市的建设等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启动更是将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空间分辨率提高、地物描述更加复杂,令仅基于像素层面和面向对象的分析已无法满足各类应用需求,因此,挖掘地物的语义信息、构造地物之间语义关系的表达与推理
近年来,在可持续观念的引导下,建设“脱离汽车依赖型社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地铁作为实现绿色出行的有力保障而得到繁荣建设。地铁站域空间作为新型的复合型城市空间,是连接地铁与城市的重要纽带。同时,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视,都彰显了我国地铁站域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冬季室外活动受限等因素,寒地城市对地铁站域空间发展的需求更为强烈,且具有其特殊性。然而,目前我国寒地地铁站域空间设计尚
结构连续性倒塌的发生是因为结构的某些构件在地震、火灾、爆炸以及交通工具的撞击等偶然荷载作用下破坏后失去承载力,进而导致了与初始破坏不成比例的大范围坍塌。结构连续倒塌的发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但是通常引起连续倒塌的意外事件发生概率极低,过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随着一系列的连续倒塌事故发生,社会对防止连续倒塌发生越来越重视。钢结构建筑由于强度高、自重轻、低碳环保可重复利用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推广,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但其在高温工作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如电极材料选择受限、寿命短等,限制其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中低温条件下具有优异电学性能的电解质材料。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A2Zr2O7型稀土锆酸盐材料为基础,采用固溶和复合两种手段,设计和构建稀土锆酸盐固溶体及其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进一步提升其电导率。基于A2Zr2O7型稀土锆酸盐有序无序转变与r(A3+)/r(Zr4+)临界值
国内外很多地区地下水存在锰浓度超标的问题,生物滤池除锰是地下水净化中的一项重要工艺。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在除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水水质、运行参数以及滤料特征等因素会影响生物膜形成及锰去除效能。该工艺在实际运行中已经比较成熟,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待优化,例如生物滤池启动初期,生物膜形成所需时间较长;生物滤池稳定运行阶段可能出现进水浓度波动,会影响生物滤池的稳定性。因此探究寡营养环境中生物滤池生物
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健康、畜牧养殖和食品加工等方面,成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合物种类之一。近年来,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水相中检测到的药物污染物种类及浓度水平越来越高。这些物质不仅对水体环境和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因此对药物产生的潜在毒性和环境影响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本研究围绕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基于USEtox的环境水体中药物潜在毒性研究
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除了拥有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大、对通信距离不敏感等优势以外,有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通信成本,这弥补了以往卫星通信系统的不足。近些年来高通量卫星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领域大幅扩展,并面临更大的应用需求。与以往卫星通信相同,高通量卫星以单播和广播为主要的物理层传输方式,无法高效的处理一些具有多播特性的业务。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以及用户容纳数量,尽可能采用高效的物理层传输技术。
混凝土废弃材料的再生利用是我国2020年后履行巴黎协定四个承诺的重要举措之一,超期水泥作为一种水化碳化后部分失效的建筑材料,常被视为废弃物而缺乏合理利用。鉴于其高能耗、高碳排放的生产成本和剩余水化活性价值,本文将对超期水泥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借鉴超高性能水泥材料设计思路,本文提出了合理的再生利用方案,通过测试新拌浆体和硬化浆体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宏观性能,构建了理论模型以评价超期水泥的再生利用效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