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绝对数世界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项机能都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如何保持老年人身体健康成为研究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后果严重,是老年人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的相关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研究制定了核心力量锻炼和健身路径锻炼两种方案,通过实施12周运动干预实验研究,观察两种锻炼方式对改善老年人跌倒风险因素的效果,为降低老年人跌倒发生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天津市河西区、西青区、南开区等社区的健身路径场所,向参加健身路径锻炼的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运用Tetrax跌倒风险测试系统进行跌倒指数值测试,从中选取存在中度跌倒风险(跌倒指数在36-58分之间)的20名老年人作为受试者。男性老年人无运动禁忌疾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核心力量组和健身路径组,每组10人。依据受试者锻炼基础、体质和跌倒风险等状况,研究制定适宜的运动处方并实施12周运动干预实验。核心力量组主要采用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态和动态支撑练习、TRX悬吊绳支撑练习和利用不稳定平衡垫及药球等器械进行的组合练习。健身路径组主要采用太空漫步机、钟摆器、梅花桩、坐蹬器、伸展器、健骑器、划船器、扭腰器和压腿器等器械练习。锻炼前后对受试者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与分析,探讨两种锻炼方式改善老年人跌倒风险因素的效果,并阐明其机理。研究结果:1.运动处方的制定与监控(1)核心力量组运动处方与强度监控练习内容:站立收腹练习(30s两组间歇15s)→30度俯卧支撑(30s两组间歇15s)→30度肘侧向支撑(30s两侧间歇15s)→仰卧挺髋静态支撑(30s间歇30s)→动态挺髋(10次间歇30s)→TRX悬吊绳前推(10次两组间歇30s)→TRX侧链静态支撑(30s两侧间歇15s)→TRX侧链动态推绳(10次两侧间歇30s)→TRX悬吊绳卧拉(静态30s动态10次间歇30s)→坐姿平衡垫(30s两组,间歇30s)→平衡垫双脚站立(30s难度递增加振动杆练习、平衡垫单脚站立)→蹲姿弹力绳转体(10次两侧间歇30s)→蹲姿直臂药球转体(10次两侧间歇30s)→药球侧抛(10次两侧间歇30s或站立在平衡垫上)。运动强度:最大心率的60%-80%,靶心率为:92-122b/min,运动的平均心率为101.32±9.62b/min。运动频率:4次/周。运动时间:1h。(2)健身路径组运动处方与强度监控方练习内容:太空漫步机(行走3~4min,频率为45~50次/min)→钟摆器(运动3~4min,频率为45~50次/min)梅花桩行走(3~5组,组间间歇15s)→坐蹬器(20次/组×3~5组,组间间歇30s)→伸展器(20次/组×3~5组,组间间歇30s)→健骑器(20次/组×3~5组,组间间歇30s)→划船器(20次/组×3~5组,组间间歇30s)→扭腰器(扭腰器扭腰3~5min)→压腿器(20s/组×3~5组,组间间歇10s)。运动强度:最大心率的60%-80%,靶心率为:91-121b/min,运动的平均心率为99.01±5.44b/min。运动频率:4次/周。运动时间:1h。2.12周锻炼前后受试者各项指标的变化(1)锻炼前后受试者身体成分指标的变化与锻炼前比较,健身路径组受试者双下肢肌肉量均有显著性增加(p<0.01),核心力量组受试者身体成分各指标未见显著变化。(2)锻炼前后受试者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与锻炼前比较,核心力量组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下肢肌力和动态平衡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健身路径组坐位体前屈、下肢肌力和背力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p<0.01, p<0.05)。(3)锻炼前后受试者步态空间参数变化与锻炼前比较,核心力量组步长、步速、步周长以及与身高的比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健身路径组各指标未见显著改变。(4)锻炼前后受试者跌倒指数变化与锻炼前比较,核心力量组跌倒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健身路径组跌倒指数未见显著变化。结论:1.12周核心力量锻炼能够显著改善老年男性的柔韧素质、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动态稳定性,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改善步态特征,从而有效地改善老年人跌倒风险因素,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跌倒风险。2.12周健身路径锻炼能够显著提高男性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和柔韧素质,有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但其效果不如核心力量锻炼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