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正常睾丸扩散加权成像多模型分析的初步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睾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定量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定量参数在双侧睾丸之间的差异. 方法:前瞻性纳入64名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A(10-39岁,36人)、B(≥40岁,28人)两组,均行睾丸磁共振常规及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50-3000s/mm2)检查.分别使用单指数、拉伸指数和峰度模型拟合正常睾丸感兴趣区域的DWI平均信号强度.计算正常睾丸单指数、拉伸指数和峰度模型参数值(ADC1000、ADC2000、ADC3000、DDC、α、Dapp和Kapp).分析各参数值与年龄的相关性,并比较左右侧睾丸定量参数值之间的差异. 结果:左右侧睾丸之间的ADC1000、ADC2000、ADC3000、DDC、α、Dapp和Kapp值无显著差异(p均>0.05).ADC1000、ADC2000、ADC3000、DDC和Dapp与年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6,0.518,0.518,0.521和0.516;p均<0.01).α和Kapp与年龄呈负相关(r分别为-0.363,-0.427;p均<0.01).B组的ADC1000、ADC2000、ADC3000、DDC和Dapp显著高于A组(p均<0.05),而α和Kapp低于A组(p均<0.05). 结论:我们的结果有助于建立正常睾丸单指数、拉伸指数和峰度模型定量参数值的基线值;正常侧睾丸的DWI定量参数值可以作为患侧睾丸的参考标准;DWI定量参数值均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将这些参数用于临床诊断时,需要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 第二部分 磁共振影像组学在睾丸良恶性病灶鉴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组学在睾丸良恶性病灶鉴别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睾丸MRI检查,并经手术、穿刺或临床随访确诊的睾丸占位患者66例(中位年龄,29岁;年龄范围,8-72岁).在T2WI图像中沿病灶边界手动绘制VOI,每一病灶共提取了1669个特征.采用mRMR和LASSO进行特征筛选.采用LASSO回归模型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组学标签鉴别良恶性睾丸病灶的效能. 结果:共筛选了4个特征构建了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标签鉴别良恶性睾丸病灶的AUC为0.915(95%CI:0.836-0.964),敏感性为90.90%(95%CI:78.3-97.5%),特异性为84.10%(95%CI:69.9-93.4%). 结论:影像组学标签是无创诊断睾丸良恶性病灶的有效方法. 第三部分 全肿瘤ADC直方图分析在睾丸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鉴别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全肿瘤ADC直方图分析鉴别睾丸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睾丸生殖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术前睾丸MRI平扫及DWI扫描.其中14例患者病理证实为精原细胞瘤,10例患者病理证实为非精原细胞瘤.对所有病例进行全肿瘤ADC直方图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之间ADC直方图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各参数鉴别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的诊断效能. 结果:精原细胞瘤的10th、25th、50th,75th和90th、中位数、平均值、最小和最大的ADC值均低于非精原细胞瘤(p均<0.05).精原细胞瘤峰度和偏度均显著高于非精原细胞瘤(p值分别为0.003和0.001),10th ADC值鉴别非精原细胞瘤与精原细胞瘤的AUC最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2.86%. 结论:全肿瘤ADC直方图分析在鉴别睾丸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方面有一定的价值,10th AD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