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位于医院呼吸道感染的首位,其多药耐药性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鉴于当前国内外多数研究仅限于对铜绿假单胞菌单一的临床耐药谱、耐药基因进行探讨,而对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的产生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还非常匮乏,本地区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本地临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现状及其危险因素,并从分子水平探讨其感染的同源性和多药耐药的可能机制,从而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7月到2009年7月广州某三甲医院各科室感染的全部铜绿假单胞菌,剔除重复的病人菌株,根据菌株标本号和病案号,使用统一自制调查表,对患者病案资料进行数据收集,摘录的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合并疾病、住院情况、抗生素使用、侵袭性操作、混合感染其他病原体。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2009年CLSI规定的A组和B组共13种七大类药物行药敏实验,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并筛选MDRPA(对3类或以上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NMDRPA,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MDRPA感染现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MDRPA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基因分型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和同源性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鉴定散发及流行菌株,分析病人交叉感染状况,追踪传染源,了解传播途径。采用头孢硝噻吩显色法筛查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酶,并对ESBLs酶PER基因和金属β-内酰胺酶IMP基因进行PCR扩增检测,初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2008年7月到2009年7月在广州某三甲医院共收集不重复不同患者190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67例MDRPA,123例NMDRPA,多药耐药率为35.3%。MDRPA感染男性占64.2%(43/67),年龄中位数是73.7岁。ICU、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最多,分别占19.4%、19.4%、17.9%。主要是呼吸道感染77.6%,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11.9%和外伤口感染4.5%。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敏感性最低三位是β-内酰胺酶类的ATM 52.6%、TIC 63.7%、CAZ 69.5%,IMP、TZP、AMK、MEN的敏感性较高,达85%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住院时间、入院病情、入住ICU、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复合剂、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天数、使用抗生素≥3种、混合感染肺炎克雷伯氏菌、混合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混合感染真菌、合并感染病原体种类数≥4种、吸痰、吸氧、气管插管、深静脉插管、导尿管插管、鼻胃饲管插管等19个因素与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有关。经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得出,入院病情重(OR=2.061, 95%CI 1.116-3.806)、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复合剂(OR=2.244,95%CI 1.113-3.525)、深静脉插管(OR=2.830,95%CI 1.375-5.822)是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的危险因素。通过RAPD基因分型和同源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株之间的同源系数在20%-100%之间,大部分同源系数小于80%。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方式以内源性感染为主,交叉感染少。190株铜绿假单胞菌分174种基因型,其中8种基因型A、B、C、D、E、F、G、H都为两个病人同源菌株共有。A型的两株同源菌株都在ICU检出,两患者可能在ICU发生交叉感染,B、C、D、E、F、G、H型同源菌株在不同科室检出。头孢硝噻吩显色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92.6%,改良的三维实验法检测产AmpC酶12.6%、ESBLs酶3.2%、SSBL0.5%、其他β-内胺酶1.1%,总产酶率为17.4%。各种产酶率和总产酶在MDRPA组和NMDRP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株扩增出PER基因,占36.8%;28株检出IMP基因,占14.7%。但两者在MDRPA和NMDRPA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率已达到了国内外水平,其形势严峻,应引起高度重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方式主要以内源性感染为主,交叉感染少。入院病情重、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复合剂、深静脉插管是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的危险因素。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外)耐药率较高,但本研究产β-内酰胺酶和PER、IMP耐药基因未能完全揭示其多药耐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