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融入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m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史是当前科学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将科学史知识纳入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美国HPS教育的提出便标志着西方正式展开对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的探索。反观我国,对科学史的重视暂且体现在政策与课程标准层面,尚未落实到实践中去。基于此,本文选择了科学史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为主题,进行基于理论分析与调查的研究,努力探索解决方案,为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提供实践参考和借鉴。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综述了解科学史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历史;再对比各版小学科学教材,明晰教材层面应用科学史的情况;然后进行课堂观察,了解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史融入教学的教学现状;最后根据观察要点与研究目的编制调查问卷,分发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同时拟定访谈提纲,对S小学全体科学教师进行访谈工作。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对科学史知识的教学缺乏明确规定,因而科学史知识内容在教科书中存在分布不均、呈现方式单一与缺乏评价等问题;第二,学生虽对科学史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其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且缺乏自学意识;第三,教师虽普遍认可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但因其科学史素养不足、时间与精力有限,导致无法深入思考与落实科学史的教学设计。因此,进行科学史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科学史融入课堂的保证、科学史的评价环节的补充、课堂时间不足的解决、教师科学史素养的提高、科学史的教学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拟提出如下建议:一,教师备课时应补充考虑科学史的教学目标;二,教师应努力增强自身科学史知识的储备,注重主动和被动学习;三,教师在备课前应梳理相关科学史,评估其教学作用进行针对性设计,使科学史担任一定教学环节,不可孤立,巧用多媒体以多样化科学史的呈现形式;四,充分利用学生课下自学与课上互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五,在教学设计中考虑补充科学史的评价环节。综上所述,本文选定了六年级两个班为实验对象,《形状与结构》一单元为实验内容,综合以上观点规划教学设计然后予以实施。实验前后对学生进行前后测,通过观察教学实验过程与前后测的对比,证实以上教学建议是切实可行的且富有成效的。本次研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期待未来科学界教育人士能够积极加入小学科学与科学史的实践研究中来,合力探索出科学史与小学科学结合的最佳道路!
其他文献
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日益腾飞。但随着公司规模的壮大,各种财务问题也不断产生,比如企业的管理难度加大,经营效率显著下滑,财务管理的成本上升和风险增大等。所以财务改革是目前的重中之重。财务共享服务的兴起与运用突破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多点布局”、“分级管理”的格局,将散落在业务单位中重复性高、易标准化的财务业务,集中进行标准化和流程再造,以促进各种财务问题的解决。笔者将ZX公司的财务
唱名法是音乐教育中最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视唱练耳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唱名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选择一种更为优秀的唱名法方案成为无数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首调唱名法在我国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在音乐界却长期存在着首调唱名法“落后论”的观点,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了对首调唱名法的批评,例如“首调唱名法导致了固定唱名法难学。”“首调唱名法阻碍了音乐学生达到更高的音乐素养层次”甚至提出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它有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音乐就是其中之一种,但音乐又不是简单的旋律性所能涵盖的,它包含了历史,人文等多方面因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众多的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作为少数民族中人口占比较大的民族之一的土家族正是如此,土家族人民在岁月的长河中也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啰儿调”正是其中一种。在我国西南腹地,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的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唱响了大江南
德语艺术歌曲见证了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盛,是诗和音乐的高度结合体,是声乐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一环,德语艺术歌曲作为世界艺术歌曲发展的源头,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作曲家创作。德奥作曲家将严谨的德语语言、精心挑选的著名诗词和优美动人的旋律结合成歌曲,并为之谱写了独一无二的钢琴伴奏。德语艺术歌曲作为长久不衰的经典,是每位声乐演唱者应该学习的,它对提高个人演唱水平、稳定声音状态、提高艺术修养,培养严谨的治学态
波普艺术源自于商业美术,其创作主要是放大复制大众文化的细节部分,比如放大复制有商标的包装或者连环画等等。波普艺术的出现使得传统艺术的情感表达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公众的思维方式因此更加丰富,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欣赏艺术的角度和层次,使得公众的心理需求以及审美愿望得到了满足。在信息社会,由于信息媒介的迅速传播,后工业时期公众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被传播开来,导致原有的秩序以及生活观念受到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环境下,
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数据比对法、个案研究法,并结合艺术美学、艺术经济学、中国画理论等基本原理,对本课题进行研究,以历史上全国美展的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比近三届美展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特点,研究全国美展的发展现状,来论证国写意人物画等传承与创新在全国美展上的面貌,全国美展对人物画的继承与创新的影响,及试图在我的创作中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的缩影所体现出来的对写意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本文共为四个部分,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洗礼,众多记载着历史知识与文明印记的古籍书本流传于世,并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古籍得以被有效保护和收藏。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众多文物单位将古籍作为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层面也日益重视古籍相关工作的展开与推进。对古籍进行永续保护和挖掘分析,是关乎到整个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举措,因此,围绕古籍进行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数字人文作为人文领域的新兴研究方
当代工笔花鸟画领域涌现出许多创作形式新颖,极具表现力的画家和作品,为当代画坛注入了生机。究其原因,一方面,审美观念的转变和创作领域的拓宽激发了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活力。另一方面,画家注重主观意识和个性表达,积极探索新的绘画表现语言,影响了当代工笔画的创作形态,对其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绘画表现语言研究是了解当代工笔花鸟画状况,探寻其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和课题。本文主要以当代工笔花鸟画绘画表现语言为研
科学技术开拓了人类的视域,使人类的感官范围得以极限扩展,使人类可以感知到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的形态,感知物质世界的构成本质,更加体会到自然的无尽神奇与美妙。在微观摄影下,化学反应的细节也被无限放大,呈现出丰富且富于变化的视觉效果。本次研究从跨学科的角度选取化学反应的视觉现象为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实践。图形创意依托于化学反应的微观图样,运用设计法则及表现手法对微观图样进行艺术加工,同时整理与分析化学反应
长沙历史街巷见证了长沙市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构成了长沙市的基本形态与空间要素,是湖湘文化的精华所在,它的存在代表着生活与文化的延续。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状下,大拆大建的改造手法,破坏了原场地所拥有的生活百态、切断了历史文化的延续、牺牲了原有的邻里氛围、忽视了人对场地的认同感。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将“场所精神”理论引入到历史街巷的改造设计中,以此来解决以上问题,帮助我们强化场所中方向感与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