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环境中微量金属的存在形态是影响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的关键因素。水环境中的微量金属主要以游离态金属离子和无机或有机络合形态存在,另外还包括一部分以悬浮颗粒或胶体结合的形态。因此研究微量金属存在形态的浓度与生物效应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化学形态分析结果预测环境中微量金属对生物体的毒性,进而为使用相对简便和易重复的化学方法取代生物实验这一目标提供热力学和动力学依据。用于区分微量金属形态、预测微量金属毒性的方法有多种。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提供了一种原位测定金属有效态的新方法。本文以醋酸纤维渗析膜(CDM)为扩散相,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聚苯乙烯磺酸钠(PSS)、聚丙烯酸钠(PAAS)三种与铜有不同配位能力的溶液为结合相,用自制的DGT装置对水溶液中的可溶性铜进行了富集和测量测定了Cu2+在配制水中的扩散系数以及CMC、PSS、PAAS与Cu(Ⅱ)的条件稳定常数,进行了实验条件(pH、温度、离子强度、流速)的优化和选择性实验分析,考察了EDTA和富里酸(FA)有机配体与Cu(Ⅱ)在不同配比条件下,不同结合相对DGT技术富集和测量有效态铜浓度的影响。实验表明CDM-CMC-DGT、CDM-PSS-DGT和CDM-PAAS-DGT均可定量地富集和检测水中可溶性铜,不同配位能力的结合相所富集的有效态铜浓度有着明显的差别,并且DGT对有效态铜的富集和测定与结合相的配位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结合相检测到的有效态Cu(Ⅱ)的浓度是不同的,使得用化学方法取代生物测试方法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