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评价的智慧类型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eng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者们对智慧的关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智慧心理学研究已在智慧定义、智慧类型、智慧测量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囿于智慧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关于智慧定义和分类心理学研究者仍未达成共识。智慧评价作为智慧研究的一个方向,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智慧德才一体理论”,从智慧评价角度出发,探讨公众对人慧与物慧两种智慧类型的理解,以期为智慧心理学研究提供新思路。共包含三个研究:研究1包含研究1a和研究1b,旨在初步探究公众对智慧的认知及公众心目中的智慧分类方式。研究1a通过开放式问卷和Likert 7点评分量表收集公众心目中的典型智慧事件,了解公众对智慧的认知并为后续研究收集实验材料。研究1b使用分类范式,通过E-prime程序呈现两两配对的智慧事件来探究公众心目中的智慧类型。结果表明:公众认为才能更能体现智慧,更倾向于将才能视为智慧的主要特征;智慧可以分为人慧和物慧两种类型;与人慧相比,公众更倾向于将物慧视为智慧。研究2采用鼠标追踪技术与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探究智慧类型的公众观。相容任务要求被试判断所呈现的智慧事件属于人慧或物慧的哪一类,不相容任务要求被试判断所呈现的智慧事件不属于人慧还是物慧。结果表明: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小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的鼠标轨迹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证明在公众心目中智慧可以分为人慧与物慧两类。研究3基于“智慧德才一体理论”,从智慧评价视角出发,考察公众对人慧与物慧在智慧不同维度中的评价。共包含三个子研究:研究3a采用“初次评价-从众诱导-延时再评”范式探究人慧与物慧“美德”评价中是否存在从众效应;研究3b采用“初次评价-从众诱导-延时再评”范式探究人慧与物慧“才能”评价中是否存在从众效应;研究3c使用Likert 7点评分量表比较被试在对智慧事件进行“美德”与“才能”评价时,不确定性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被试对智慧事件在美德、才能维度上的评分受虚假群体评价的影响,在智慧评价过程中存在从众效应;在美德维度评价中,人慧的初次评分显著高于物慧,而在才能维度评价中,物慧的初次评分显著高于人慧;在对人慧和物慧进行智慧评价时,不确定性程度的差异主要来自才能评价。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智慧可以分为人慧和物慧两种类型,人慧与美德联系更密切,而物慧则与才能联系更密切;(2)公众倾向于将才能视为智慧的主要特征,认为物慧更能体现智慧;(3)智慧评价中存在从众效应,且被试对才能维度的评价更容易从众。以上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公众对智慧的理解,验证了“德才一体理论”中人慧与物慧的智慧分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教育启示,即在智慧教育中要改变重能力轻品德的现状,传播正确的智慧观念,实现能力与品德培养并举的教育局面,促使学生利用自身知识与能力为他人和社会谋福祉。
其他文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园飞速发展,迅速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要求,自此,国内围绕产业园发展也更多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来审视。特色产业园通常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区中园”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具有特色产业明显、产业链条完善、公共设施齐全、创新要素集聚的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以其产业定位明确、专业化程度高
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是现代心理计量学的柱石。在IRT的应用中,往往先验性假设被试的潜在特质分布为正态分布(表示为,Gaussian IRT)。但是,许多应用情景下,正态分布假设并不成立,不合理的潜变量分布假设会严重影响被试潜在特质水平估计结果,也会导致项目参数估计不准确等严重错误。因此,研究者提出多种估计潜变量分布的IRT模型。以往研究一般使用潜变量正态
合村并居作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战略部署,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还能够助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规模以合村并居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热潮。而合村并居作为一项关乎农民生计的重大工程,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了解农民全体的所思所想,方能稳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为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以R市环水
语义认知在语言加工中的影响一直都是心理语言学的焦点问题之一。交互激活模型和竞争理论表明,当人们在对文字进行语义加工时,语义激活不仅传播到目标词,而且传播到语义邻近词。在语义网络中,邻近词与目标词共享的语义特征越多,它们在语义表征上就越相似,在词汇级别上对目标选择的影响就越强。因此,对目标词语义邻近密度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语言加工特点的深入认识。较之于正字法和语音邻近密度,语义邻近密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且
近年来,环境心理学发现大量环境问题根源于个体环境行为,并强调干预个体环境行为有助于环境治理。例如,由节俭习惯倡导培养的节俭行为能够减少能源使用,或者由能源技术开发驱动的效率行为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然而,环境保护是一个“人”与环境复杂互动的过程,它既强调单一亲环境行为的有效实施,更需要不同亲环境行为之间的紧密联动。所以,研究环境问题需要突破“行为孤立”思维,关注行为与行为之间的潜在因果联系,即“行为
分配公正是指个体或社会以公正的方式分配资源和任务。当儿童受到不公正分配时,他们会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反应,甚至产生嫉妒心理。那么当儿童自己作为分配者时,他们会公正地分配资源吗?他们的分配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现实的资源分配情境往往是复杂的,儿童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来分配有限的资源。研究表明,社会关系是影响儿童分配决策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分配资源时均偏爱那些与他们相似度或关系亲密度较高的接受
长久以来,亲社会行为一直是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积极研究和探讨的主题,它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自愿做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促进和提高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增强社会整体的亲社会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是从个体的角度探究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本研究尝试把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结合,探讨二者相互作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此,为进一步拓展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
随着智慧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愚蠢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目前,研究者们在愚蠢的定义、类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愚蠢是因个体在品行或聪明才智上有所欠缺而做出的错误的、不恰当的行为,会给自己、他人甚至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不同类型的愚蠢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只有探究不同类型愚蠢产生的原因,正确认识愚蠢,才能减少愚蠢行为的发生。不仅如此,通过验证愚蠢类型,探究愚蠢评价的影响因素能
创造力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产生新颖独特且具有社会价值和适用性的产品或想法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涉及诸多认知过程。认知抑制作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创造性思维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抑制是一种个体为了保证信息加工过程的完整性而抑制无关干扰进入信息处理加工过程的认知机制。关于创造力与认知抑制的关系,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比如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抑制假说、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去抑制假说以及创
作为主体的人的道德之形成与发展无法脱离理性的规约与牵导。康德以其严谨邃密的理性主义哲学,揭示并阐释了道德的理性基础、理性本质、理性过程与理性指向,从而形成了独具康德特色的理性主义道德观。康德的理性主义道德观蕴含着、流溢着深刻的道德教育价值,并开辟了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研究范式,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理性主义道德教育谋划。康德的理性范畴是其全部道德哲学的核心,所折射的是道德教育的理性光芒,蕴含着对道德教育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