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经穴是针灸的主要刺激部位,经穴效应是针灸治疗起效的基础。得气,是针刺入腧穴后患者和医者感受到的一种特殊针刺感应。从古至今,得气一直被认为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针刺疗效密切相关。在针刺的诸多适应症中,针刺镇痛是研究最多、了解最深的领域,研究发现得气与针刺镇痛效应密不可分,所以可将疼痛类疾病作为研究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一个突破口,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中深入研究。疼痛类疾病原发性痛经是年轻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源丰富,并且针刺治疗效果显著,因此是研究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适宜疾病载体。目的:以疼痛类疾病原发性痛经(PD)为研究载体,系统评价得气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效应的影响。方法:检索10个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 CENTRAL,MEDLINE,Embase,AMED,CINAHL Plus,PsycINFO)、5 个临床试验注册库、论文后参考文献和灰色文献网站OpenGrey。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5月1日,没有语种和发表状态限制。收集单纯针刺经穴得气对比不得气或不同得气要素(得气强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传导与放射和得气感成分)治疗P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半随机对照试验(q-RCTs)。研究质量按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5.1.0评价。若研究间临床异质性小且12≤75%,采用RevMan5.3.5进行定量综合,否则进行定性综合。结果:纳入6项RCTs,共645例患者。因临床异质性大只进行定性综合,结果:①针刺经穴得气或不得气均具有缓解PD疼痛和焦虑的效应;得气时缓解疼痛的效应优于不得气时或与不得气时相当,得气时缓解焦虑的效应与不得气时相比无差异;②得气程度越高、得气穴位数越多,针刺经穴在缓解PD疼痛、症状和减少疼痛时间方面的效应越好;③得气率越高,针刺经穴缓解PD焦虑的效应越好,但缓解疼痛的效应无变化;④得气出现越快并且气至病所,针刺经穴缓解PD疼痛的效应起效越快;⑤有温热得气感或有传导放射至病所的温热得气感,针刺经穴缓解PD疼痛和症状的效应越好。结论:有限的结果表明:针刺经穴得气或不得气均具有治疗效应;得气程度增高、穴位数增多、得气率增高、有温热得气感或有传导放射至病所的温热得气感,可能增强了 PD患者经穴的治疗效应;得气出现快并且气至病所可能加快了 PD患者经穴治疗效应的起效速度。当前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中医"气至而有效""气速效速"的理论,可为针灸临床运用得气理论提供初步的循证医学依据,而且足以说明有必要进行更多高质量的深入研究。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数量少,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不高以及潜在的偏倚,还不能明确得气对PD患者经穴效应的影响如何。本研究方案已在PROSPERO平台注册:CRD42016038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