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误认与谋杀——符号纬度下的《阿Q正传》解读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s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雄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在主人公阿Q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正是鲁迅先生为“沉默的国人魂灵”开出的反省之路。而拉康被誉为战后法国思想界的最后一位大师,他颠覆性地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认为人在自我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异己的象征社会的文化符号的影响,导致人将镜中的形象作为自己认同的对象,自此人的主体性暗含了深刻的危机,人成为空洞的符号,而人的丰富意蕴被掩盖。   鲁迅和拉康,虽然两位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人的深切关注却是一致的。本篇论文试着以拉康的主体理论来解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阿Q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强大的社会主导思想占据了阿Q的灵魂,成为不能自主言说的“沉默的国人魂灵”。在本论文中试着通过“阿Q”这个人的外在的符号,以他的“名”为切入点,来探讨阿Q命运的成因——主体性的被建构以及阿Q对“阿Q”这个名的反抗以及被迫地走向死亡。阿Q是一个在强大的社会中丧失了主体性的主体,成了一个被社会吞噬了丰富意义的空洞的符号,但符号下的丰富意义需要我们去挖掘,这正是我这篇论文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语气副词作为副词中特殊而重要的一类,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随着汉语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近代汉语研究也成为了近年来汉语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
《史记》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是我国史书编写体例的一大创新,兼有编年体和国别体的优点,对我国的正史创作意义深远,同时也刺激了杂传、类传、别传等史传作品的产生,
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湖北文学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戏剧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自李季的《五月端阳》、洪洋的《于舰长》、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德
内蒙古文学作为新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与自治区的经济、政治共同发展繁荣。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是一块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交错、融合的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