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微创食管癌手术(MIE)自2000年首次报道以来,目前已成为各大医学中心食管癌手术方法研究的热点。该术式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但同样无法避免术中操作导致的组织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依然存在,由以肺部感染多见,术后对于感染相关因子的实时监控,能够为I临床医生提供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依据。本课题通过全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与开胸食管癌切除术术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TNFα、IL-6等感染相关抗原反应的临床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全腔镜手术在食管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胸腹腔镜食管癌手术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住院进行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其中完成全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手术(三切口)36例(以下简称全腔镜组);为了减少选择偏倚,在同期完成的开放经腹右胸颈三切口手术病例中按设定标准选取36例做为对照组(以下简称开放组)。对两组病例术后第1、2、3、5天不同时间段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TNFα、IL-6等感染相关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确定检验水准a=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完成。[结果](1)两组术前资料:将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术前肿瘤部位、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样本具有代表性,能较好的反应总体特征。(2)两组术中资料:全腔镜组术后第1、2、3、5天静脉血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TNFα、IL-6水平明显少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比较:全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TNFα、IL-6水平均较同期开放组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术后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利于患者手术后的康复,降低了手后感染风险。因此,食管癌微创外科治疗安全可行,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