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以4种玉米(郑单958、先玉335、豫安13、浚单20)为研究材料,在特定的环境(温度25℃,湿度60%)中模拟玉米霉变的过程。期间使用参数固定的扫描仪设备提取玉米图像,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获取玉米图像中的颜色特征参数R、G、B、H、S、I。然后同玉米的带菌量和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判别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对玉米的霉变程度进行识别。结果显示:(1)玉米样品的带菌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增大的趋势,且玉米颗粒随着霉变的加深颜色越来越黑暗,光泽越来越黯淡。在第41天,样品严重变质,已不能进行实验。根据带菌量的多少判定四种玉米样品在第1-5天属于正常期,第7-11天属于霉变前期,第13-33天属于霉变中期,第33天过后属于霉变后期。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霉变玉米的带菌量与部分颜色特征参数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建立的模型如下:郑单958带菌量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I,模型为Y=1502.892-8.53 X I值,R2=0.947;先玉335带菌量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R、I,模型为Y=5020.67-41.661X R值+20.199X I值,R2=0.934;豫安13带菌量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B、S、I,模型为Y=﹣15602.569+463.54X B值+75209.492X S值-367.105X I值,R2=0.96;浚单20带菌量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I,模型为Y=2696.205-15.445X I值,R2=0.823。(2)霉变培养期间真菌毒素的含量绝大部分都是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呈增长的趋势,其中,郑单958中的赭曲霉毒素、先玉335中的呕吐毒素和赭曲霉毒素、浚单20中的呕吐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由于在实验结束时都没有达到酶联免疫试剂盒的检出限,所以认为在此次实验中该类毒素没有在对应的玉米样品中出现。玉米图像的颜色特征参数值R、G、B、I值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都是随着实验的继续呈下降趋势,H和S值的变化不尽相同,有增加(先玉335,黄曲霉毒素B1,等)有减少(浚单20,黄曲霉毒素B1,等)还有实验前后几乎不变(郑单958,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含量与R、G、B、I值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H值和S值呈现出了不同的相关性,建立的模型如下:郑单958黄曲霉毒素B1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B,模型为Y=441-3.088X B值,R2=0.834,郑单958呕吐毒素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R、G,模型为Y=13660.795-234.464X R值+190.42X G值,R2=0.987,郑单958玉米赤霉烯酮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R、G,模型为Y=742.015-10.234X R值+7.535X G值,R2=0.959;先玉335黄曲霉毒素B1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G,模型为Y=462.893-2.738X G值,R2=0.842,先玉335玉米赤霉烯酮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R、H,模型为Y=759.387-3.075X R值-3.702X H值,R2=0.958;豫安13黄曲霉毒素B1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G,模型为Y=389.275-2.28X G值,R2=0.962,豫安13呕吐毒素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G、H,模型为Y=10030.308-72.704X G值+82.758X H值,R2=0.965,豫安13玉米赤霉烯酮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I,模型为Y=766.277-4.508X I值,R2=0.814,豫安13赭曲霉毒素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B、G,模型为Y=54.302-3.06X B值-0.84X G值,R2=0.946;浚单20黄曲霉毒素B1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G,模型为Y=409.876-2.173X G值,R2=0.896,浚单20玉米赤霉烯酮的建模过程引入的颜色特征参数为B、R,模型为Y=536.764-2.733X B值-0.736X R值,R2=0.98。(3)利用颜色特征参数对不同霉变程度的玉米进行BP神经网络的构建,结果显示:郑单958的BP神经网络结构为6—15—4,对21组不同霉变时期(正常期3,霉变前期3,霉变中期11,霉变后期4)的玉米样品的预测率为100%;先玉335的BP神经网络结构为6—15—4,对21组不同霉变时期(正常期3,霉变前期3,霉变中期11,霉变后期4)的玉米样品的预测率为100%;豫安13的BP神经网络结构为6—13—4,对21组不同霉变时期(正常期3,霉变前期3,霉变中期11,霉变后期4)的玉米样品的预测率为95%;浚单20的BP神经网络结构为6—14—4,对21组不同霉变时期(正常期3,霉变前期3,霉变中期11,霉变后期4)的玉米样品的预测率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