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合成金刚石及其生长机理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丰富了金刚石的制备方法并讨论了金刚石的生长机理.在安全无毒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体系中用碱金属作为还原剂,制备出了较大颗粒的立方金刚石晶粒;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碳酸盐代替二氧化碳作为氧化剂,制备了金刚石并提出了金刚石的可能生长机理.论文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体系中,改变所用的碱金属,发现碱金属的熔融特性对还原二氧化碳制备金刚石有显著的影响,金刚石的产率、晶粒的尺寸与碱金属的熔点有关.熔点低,形成的金刚石颗粒尺寸大,产率高,如金属K(熔点,63.3℃)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金刚石颗粒达450微米,已经可以和高温高压法下生产的金刚石颗粒大小相媲美,且金刚石的最大转化率达到9.6%,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该体系中金刚石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即在460℃和820个大气压的条件下;金属锂(熔点,180.5℃)作还原剂只能得到4.3μm的小颗粒金刚石.目前,对该体系生长金刚石的机理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并能生长出1.2毫米的金刚石,有望达到宝石级.2.我们认为天然金刚石很有可能来源于CO<,2>和碳酸盐在地球内部的还原,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就可以生成金刚石,所以我们用碳酸盐代替CO<,2>,不仅成功地合成金刚石,使工艺更加简化,另一方面为探索天然金刚石的起源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我们根据整个体系的反应情况及实验结果提出了金刚石的可能生长机理,并将此机理与天然金刚石可能的生长过程相联系,发现其中的许多共同之处.虽然我们在合成金刚石和对其形成机理的探讨等一系列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合成大尺寸金刚石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技术障碍,理论研究方面依然存在不足,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希望能通过进一步了解该反应体系的反应机理,达到了解天然金刚石的形成机理,而为人工合成金刚石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其他文献
通过两种或多种材料的功能复合、性能互补和优化,可以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一般地,性质差别最大的材料之间的复合宜形成性能优异的材料.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正是这一原理
催化合成吡咯类物质的方法很多,但是应用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的报道很少。本文将报道酸性离子液体,1-丁基磺酸-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作为绿色催化剂,催化胺、p-硝基烯与1,3-二羰基化合物三组分一锅法合成多种吡咯衍生物。在乙醇回流的条件下,目标产物获得72-96%的收率。并且催化剂容易回收。在不延长时间的情况下,催化剂重复使用到第六次时,都可获得很好的收率。该方法也可放大至克级反应。还能拓展到芳香醛、
该论文首先在文献综述一章对近年来水相中Barbier-Grignard反应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简单的综述了该类型反应可能的机理;其次分别介绍了微波辐射和金属纳米粒子两个新兴的研究
聚氯乙烯(PVC)是世界五大通用塑料之一,但是其热稳定性差,在加工温度下发生热降解,需要添加稳定剂.PVC的降解是从不稳定氯原子上引发的一种链式脱氯化氢反应,生成共轭多烯,氯
该论文主要是探索尖晶石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O的制备及改性工作,研究不同制备方法对样品的性质尤其是电性质的影响、不同的掺杂对样品的性质尤其是电性质的影响.具体归
该论文主要报道了含硫小分子离子(SO和CS)的光碎片激发(PHOFEX)谱和光解离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工作,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SO离子D电子态的对称性及光解动力学研究用一束波长为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