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传书故事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0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书故事源于上古神话与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书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书故事开始大量出现。此时期的传书故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受到了特定的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传书故事也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共分为四章对魏晋南北朝传书故事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传书故事溯源及兴起的原因”,通过梳理上古神话中的传书故事以及先秦两汉时期史书中的传书故事,探究传书故事产生的源流,并理清传书故事的萌芽期与发展期。上古神话及先秦两汉史书中的传书故事为魏晋南北朝传书故事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邮驿的私人化倾向以及书信载体的变化是魏晋南北朝传书故事兴起的原因,这两种因素为传书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二章“魏晋南北朝传书故事类型和情节模式”,从魏晋南北朝传书作品入手,以传书人的身份作为分类标准将传书故事分为“凡人为神传书”“凡人传书于凡人”“亡魂传书”“动物传书”四类。将情节内容作为分类标准将故事文本分为“具有报恩情节的传书故事”“具有复生情节的传书故事”“具有冥婚情节的传书故事”“与战争有关的传书故事”四种类型。通过分类进一步解读文本,分析故事内容,总结故事模式。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传书故事的文化内涵”,这一时期的传书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集中反映了此时期民众鬼神信仰的变化、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三教合一”的情况。还从传书故事的情节内涵方面对故事文本进行了分析,传书故事中的“扣树”及闭眼送信的情节模式也为后世作品所承继。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传书故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传书故事无论是故事类型还是在情节模式上,都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模板。经过后世文人不断地吸收与创作,不管是唐传奇中的传书故事还是明清时期的戏剧、小说中的传书故事都彰显出了更蓬勃的文学生命力。
其他文献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甘肃省虽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战略地带,但其经济、文化、教育的落后,对丝绸之路经济核心地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2020年《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提出,甘肃职业教育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将甘肃建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亟需技能人才供给高地,西部产业薄弱地区职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创新高地,
译者受甘肃省礼县龙池湾战役纪念馆委托,参与了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的翻译工作。该书内容涉及乞巧节民俗文化、乞巧节风俗和遗存秦文化等。本翻译实践报告以此书第一章《陇南乞巧节》为原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翻译特点。原文内容涉及乞巧节的程式和乞巧节对女性的意义,本报告主要以Vermeer(1987)提出的“目的论三法则”为理论依据,充分体现了本次实践任务的目的性旨在
可得利益是指合同履行后将来可以获得的利益。民商事活动不是孤立的,一般而言,违约行为必然会产生可得利益损失。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对可得利益赔偿做出了“应当赔”的规定,但可得利益的认定、赔偿范围、计算标准等未作出规定,因而存在诸多理论和司法实践的争议。文章旨在以现有可得利益赔偿理论为基础,以案例分析的方法探析司法实践中可得利益损失诉求得到支持和未予支持的深层原因,剖析其内在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价值,发现司法
地方性法规是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之下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效力仅及于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国家,从制定目的以及立法精神的角度,地方性法规更加满足地方行政区域的需要,具有地方特色。地方性法规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故而在地方法律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
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发展来说,西部多数地区,包括甘肃,文艺启蒙的现代文学创作主要成就还是1949年以来逐步积累的。中国当代诗歌七十年,西部诗歌包括甘肃诗歌,取得的成就却非常值得肯定和深入研究。静水深流,当代甘肃诗歌因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和历史因素而具有的多元色彩和深厚内涵,自然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审美经验。甘肃诗歌作为当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代诗人的努力,不仅有反映时代精神的共性呈现,也形成了诸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职业人才质量和需求日益提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然而,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娱乐性手机APP充斥着中职学生的生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发展。另一方面,“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中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多项教育改革措施提上日程,其中普职融通成为热点之一。这种教育模式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通过不同教育类型的资源共享,构建人才成长发展的立交桥,使中职生也拥有选择普通教育的机会,重新规划人生方向。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立足普职融通背景下中职生再次普职分流的现状,调查学生分流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帮助中职生进行合理的专业和职业方向的选择,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积极主动、对话交往成为中职生在课堂上的应然之态。然而,一方面沉默在中职课堂上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却鲜有针对中职生课堂沉默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来解读中职生课堂沉默现状和沉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基于张玲等人编制的《大学生课堂沉默和学习收获问卷调查》以及吕林海、张红霞编制的《中国学生的保守课堂行为倾向量表》,修订形成符合
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产业工人。实践教学则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习得职业规范、获得职业认同、培养职业能力的关键途径。本研究聚焦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以做中学、情境学习理论、能力本位教育为理论指导,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中职学生作为技能人才的后备军,需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技能技术、良好的综合素养,而这需要中职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学习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交往不可或缺,师生关系对中职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不可忽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关键。然而在以往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