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的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样式。这些呈现方式都凸显出很强烈的时代特征。绘画的功能性与绘画的表现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思维都在随着时代而变化。西方绘画引入到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一方面是本土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国际化的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油画以极快的速度把西方的现代艺术形式几乎重新演绎了一遍。这些作品中更多的是“形似”或者是“神似”而很少兼顾二者做到形神兼备的。大量的机械式模仿造成了“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盛行。在当今的国际艺术环境下,架上绘画已经不再是传统艺术领域中的中流砥柱,甚至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但仍然有许多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表现语言在画布上进行不懈尝试,并且坚守着这块阵地,使得架上绘画在众多艺术形式中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方式继续的延续下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要数德国画家,格哈特·里希特先生。本文的第一章是对德国画家格哈特·里希特的成长与学习生活的背景以及经历进行系统的回溯。从东德时期的艺术启蒙到大学系统的艺术学习,以及去往西德后受到新思维的影响过程。并通过背景分析来探索里希特在后来绘画中的所产生的艺术观念形成原因;本文的第二章是通过分析里希特的“照片绘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绘画题材的多变性,与里希特绘画风格绘画形式的多变性,来阐述绘画的功能性变革以及影像与绘画的关系及“照片绘画”中新的绘画表现语言的运用;第三章是对中国油画中的创新性的缺失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这问题的“病灶”并寻求加以解决的方法;第四章则是阐释里希特“图像绘画”语言的出现对中国当代架上绘画中影像语言的运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启示作用,并结合国内的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尝试以及探求架上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出路及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里希特的艺术探索,一直是在不同的风格与样式间交互进行的。无论艺术作品采用什么样的表现语言、工具、材料,目的都是最终准确地传达出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并给予人们精神上的触动以及视觉上的冲击,这样的艺术品才拥有其真正的艺术价值。对于艺术家来说对自我以及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着正确的认识,才能创造出富有新意和个性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