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Al-Ni大块金属玻璃的形成、热稳定性和物性的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60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Duwez等人采用熔体快速冷却的方法首先制得了Au-Si非晶合金材料后,非晶态金属因为其独特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机械性能和防腐性能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非晶态合金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特点,所以与晶态合金相比,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耐蚀性和高电阻性,而且还表现出优良的软磁性、超导性、低磁损耗等特点。根据非晶合金的这些特性,研究其在磁制冷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稀土金属Gd是磁制冷应用的典型代表,其4f层有7个未成对电子,居里温度(293K)恰好在室温区间,且具有较大的磁热效应。目前人们主要研究了GdTb、GdDy、GdY、GdCd、GdAl、GdZn、GdMn、Gd<,5>Si<,4>-Gd<,3>Fe<,3.35>Al<,1.65>O<,12>等非晶合金的磁制冷特性。这些磁工质的磁热效应大都小于、甚至远远小于金属Gd的磁热效应。因此寻找大磁热效应的磁工质是当前的主要目标。 本论文以新型Gd-Al-Ni系大块金属玻璃作为研究对象,采用XRD、DSC、热分析仪PPMS等手段,对这一体系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热稳定性以及磁热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前期研究: 一.通过热力学计算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系统研究了Gd-Al-Ni合金体系的非晶形成能力。通过计算,得到了Gd-Al-Ni合金体系的非晶形成焓、固溶体形成焓和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焓,并据此大致预测了Gd-Al-Ni合金体系非晶形成能力和成分的范围,通过实验证明预测结果是比较有效的,并得到了非晶形成能力较好的Gd-Al-Ni大块非晶合金。 二.研究了Gd-Al-Ni非晶合金体系中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晶化及其动力学性能,得到了这些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和晶化的Kissinger方程、VFT 方程和Lasoka方程,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这些非晶合金的理想玻璃转变温度以及它们的玻璃转变和晶化的激活能,并绘制了这些非晶合金的连续加热转变曲线。通过连续加热转变曲线比较了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其中作者提出使用VFT方法得到非晶合金的连续加热转变曲线的新方法,继而通过TTT曲线证明了其可行性。 三.研究了Gd-Al-Ni合金体系的磁性能及磁熵变。Gd<,55>Al<,20>Ni<,25>大块非晶合金在很宽的温区~40-140 K 观察到大的磁熵变。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大磁熵变来源于化合物的高饱和磁化强度和居里温度处磁化强度的快速变化。
其他文献
众多研究表明,工业热过程是非故意产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UP-POPs)的主要来源。铸铁和热浸镀锌钢生产过程中具有生成UP-POPs的条件,但铸铁和热浸镀锌钢生产过程中UP-POPs的产
建立了地下水中涕灭威检测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地下水中的涕灭威用C18固相萃取柱吸附,经有机溶剂洗脱,经氮吹浓缩定容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通过色谱柱将
以往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多集中在常温或高温环境下,一般常温或高温微生物在低温环境下的降解能力低,不能广泛用于大面积的水体和土壤等的处理。因此开展低温环境石油污染土壤
本文采用化学镀法,在Al粉表面较为成功的包覆了一层Ni-B、Co-B合金膜。通过分别对反应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寻找出效果良好的工艺参数,最终得到了Ni-B/Al、Co-B/Al复合粒子。并运用XRD、SEM、EDS、BET等仪器对复合粉末的形貌、物相结构及表面成分进行分析。运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得了复合粒子与AP的复合物,利用DSC-TG测试复合粒子对AP热分解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复合粒子在A
苯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也是一种强致癌物。环境中苯的暴露对人体的早期健康效应及其影响机制,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近年来苯的表观遗传
大型汽轮机铸钢件在实际的质量控制模式下,需要根据其实际的质量管控标准,明确具体的铸件生产过程,以全过程中的具体受控标准进行分析判断符合条件下的操作模式,确定最终产品
在地球的氮化学循环过程中,微生物是主要的驱动力,包括固氮作用、氨氧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氮循环过程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目前环境微生物学家最
Fe78Si9B13非晶合金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新型亚稳态软磁材料,它以优异的磁性能和低廉的成本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种材料具有高磁导率、高饱和磁通、低矫顽力、低铁
Schizophrenia-associated anomalies in gene expression in postmortem brain can be attributed to a combination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Given the
长余辉发光材料是一类可以吸收可见光、紫外光等外界激发能量,并在激发停止以后仍然继续发光的材料。近年来,利用近红外波段的光辐射进行生物组织成像、诊断和检测成为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