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基础制度,伴随着中国近40年的改革历程,一直是农村改革最根本的核心问题。尽管以土地福利赋权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改革初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政策效果,但是也衍生出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耕地流失严重,阻碍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无论是社会经济背景还是农业本身的经营格局,都在呼唤农地流转制度改革。如何构建更有利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效推进,同时又保证农民分享其成果,并可以改善农业经营的规模化程度与组织化程度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农地流转制度成为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为了避免关于农地流转问题的一般性论述,本文从个案研究入手,选择在全国较早开展农地流转工作,并创建全国首家农地流转服务中心、首家经工商注册的土地合作社、首家农村土地产权交易中心,颁布全国首批《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的山东省枣庄市作为农地流转的研究区域,以期得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结论。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解释了选择山东省枣庄市作为研究区域的原因,并系统介绍了该区域农地制度运行的地域背景;其次,在产权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借助方志资料与年鉴资料,系统梳理、总结了研究区域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1978年以后的农地流转制度变迁,凝练了农地制度变迁对现代社会农地制度选择的启示意义,并通过问卷资料分析提出对当前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模式的反思;再次,利用2000年至今的农业年鉴资料,借助经济计量模型测算出农地流转制度变迁对农业产值的影响;最后,基于农地流转主体与贡献力量的差异,将研究区域的农地流转模式进行划分,即农户主导型的农地流转模式与政府主导型的农地流转模式,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对上述不同农地流转模式的运行效率进行分析,以期对农地流转的演化趋势做出预判。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第一,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是农地制度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优化选择,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在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农地流转合法化的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变迁对农业产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且作用时间较长;第三,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户之间自发、自主的农地流转依然是主要的农地流转模式。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从土地内部无法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时,就需要从土地之外去寻找解决土地问题的钥匙。本文力图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研究区域的农地流转理论、实践做一个系统梳理,由于任务庞大、能力有限,有些地方只能浅尝辄止,因此在论文完成之际,本文提出未来农地流转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