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寻常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主要与内分泌失调、体内激素水平、细菌感染及毛囊、皮脂腺炎症等多种因素相关,多发于青年期男女。台湾地区雨湿较盛且气候炎热,该疾病发生率较高,且通常此愈彼发,难以根治。传统中医药治疗寻常痤疮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确切的疗效优势,但由于其证治标准未能规范化,从而阻碍了对其临床诊疗原理的科学阐述,因此,对寻常痤疮的发病规律及致病机理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规范其证治标准势在必行。因此,本文以在台湾地区开展的经前痤疮的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为基础,对有关寻常痤疮证治规律的进行了探索。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是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导致的脏腑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本研究以大量的临床样本调查为依据,在充分总结经前痤疮的证侯特点的基础上,从血清性激素水平层面研究痤疮发生的内分泌机理与其中医证侯之间的关系,为痤疮的中医标准化临床诊疗提供规范的研究思路。方法:研究对象寻常痤疮患者。共收到合格研究对象调查表130份,其中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经前痤疮患者100名,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病例来源为新竹天佑中医诊所、高雄佑昌中医诊所、台中崇德中医诊所皮肤科门诊患者,收集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经前痤疮患者100名;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30例受试者亦均来自新竹、高雄、台中三家诊所的健康体检中心。采用中医辩证、血清性激素为指标。血清八项性激素包括睾酮(T)、雌二醇(E2)、孕酮、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雄烯二酮、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及皮质醇检测检测。结果:本研究共有合格研究对象130例,研究以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研究发现:(1)发病就诊年龄区间尤以19-35岁的青年较突出,13-18岁青少年就诊率也较高,中年患者亦占有一定就诊比率。(2)皮肤类型属油型52例(52.0%);干燥型4例(4.0%);中间型17例(17.0%);混合型27例(27.0%)。各型皮肤发病率依次为油型>混合型>中间型>干燥型。油型最高,干型最低。(3)痤疮发生以及相关症状的出现与月经周期有关。经前减轻12例,经前加重88例,以经前加重居多。伴随单一或合并症状者51例,占51.0%。其中便秘30例,尿黄22例,口臭16例,咽痛11例,口疮13例,口干7例,便溏4例,眠差3例,乏力2例,口苦1例,目矢多1例。便秘居伴随症状之首。(4)应用面部望诊二维坐标体系,可见从痤疮好发位置来看,多出现在额部以及下颌部。(5)本次调查结果是:肺经风热型24例,湿热蕴结型40例,痰湿凝结型8例、气滞血瘀7例、冲任不调型21例。湿热蕴结型最常见,占发病率40.0%,肺经风热型次之,占24.0%,冲任不调型占21.0%。(6)女性痤疮患者性激素检测:患者组睾酮、雄烯二酮、硫酸脱氢表雄酮及睾酮/雌二醇值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雌二醇、孕酮、泌乳素、FSH、LH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组皮质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7)通过辨证分型与血清雌二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气滞血瘀、冲任不调型痤疮与雌二醇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痰湿凝结型、冲任不调型患者血清睾酮水平却明显升高。结论:(1)痤疮发生以及相关症状的出现与月经周期有关。前痤疮好发于额部以及下颌部,但也会发生在颈部、背部、胸部、臀部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2)本次研究表明,在经前痤疮的各种证型中,湿热蕴结型居多。台湾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湿热蕴结型痤疮是台湾地区痤疮的主要证型。(3)女性痤疮患者组睾酮、雄烯二酮、硫酸脱氢表雄酮及睾酮/雌二醇值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皮质醇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通过辨证分型与血清雌二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气滞血瘀、冲任不调型痤疮与雌二醇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痰湿凝结型、冲任不调型患者血清睾酮水平却明显升高。在辨病基础上强调“病证结合”,能够为痤疮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