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速降低和利率市场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速随之降低,直至2016年出现负增长。为缓解净利息收入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困境,商业银行快速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力图通过多元化经营,拓宽收入来源,稳定银行收入,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随着非利息业务的发展,银行收入结构逐渐变化,收入结构由单一转向多元。因各项非利息收入拥有不同的特点,面临不同的风险,以及相互之间的交叉影响,导致收入结构变化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愈加复杂。本文沿着收入结构变化、非利息收入变化和非利息收入结构变化的顺序层层递进,系统深入的剖析收入结构变化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的方法,以期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稳定银行收入,提升银行竞争力,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本文共有八章,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系统梳理了收入结构变化对银行经营风险影响的相关理论及文献。其次,对收入结构、非利息收入结构和银行经营风险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收入结构多元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并基于资产组合理论,分析了多元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收入结构变迁的背景和收入结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选取了16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2008至2016年地各项收入数据,基于资产组合理论,通过波动性分解和相关性分析,探究银行收入波动的原因,以及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之间的相关性,实证检验收入结构多元化是否存在分散经营风险的作用。结果表明,(1)相对于利息净收入,非利息净收入的波动性较大,但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更小。(2)其他非利息净收入的波动性较高,是非利息净收入的主要波动来源。(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与净利息收入存在正相关性,不能分散银行经营风险;其他非利息净收入与净利息收入负相关,存在分散风险效应;另外,其他非利息净收入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负相关,即非利息收入结构内部可分散风险。第三部分,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6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赫氏指数(HI)和熵指数(EI),分别从集中度和平均度两方面度量银行收入结构和非利息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分别建立收入结构多元化、非利息收入结构多元化和破产风险Z值的多元化风险模型,分析我银行收入结构变化和非利息收入结构变化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越高,银行的经营风险越低;同时非利息收入整体上加剧了银行风险;而非利息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越高,银行经营风险越低。优化收入结构,应提高非利息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进而提高银行收入多元化程度,从而分散银行风险。另外,借鉴以往的研究,用RROA指标替换破产风险Z值指标,检验了本文主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第四部分,研究收入的合理结构,求解各项收入比重的合理范围。在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和非利息收入结构变化对银行经营风险影响的实证模型基础上,加入收入结构(非利息收入结构)多元化与每项收入的交互项,构建交互项优化模型,研究每项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经营风险的不同影响,并且通过对收入结构(非利息收入结构)多元化变量求偏导数,解得非利息收入和每项非利息收入的风险拐点,从而优化收入结构,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实证结果为,(1)非利息净收入比重的合理范围为小于57.37%;(2)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降低了银行风险、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与银行风险关系不显著、投资净收益和汇兑收益及其他业务收益是主要风险来源。(3)各项非利息净收入的合理范围为: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48%,57.37%)、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3.72%,57.37)%、投资收益[0,11%]、汇兑收益[0,6.63]%,其他业务净收益[0,1.52%]。第五部分,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1)建议商业银行不应将各项非利息收入混为一谈,而需具体分析各项非利息收入的特点,并加强非利息收入结构的优化管理。(2)鉴于非利息收入大部分是表外业务,难于监管。建议金融监管结构采用每项收入的风险拐点为监管指标,结合各项收入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加强对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