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生出符合中国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事业的不断推进,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实质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相结合,在实践中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来完成,即是说用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用什么样的载体呢?在人们社会实践的不同领域内有着不同样态的载体,比如在理论活动领域中有理论载体,在政治活动中有政策载体,在文化活动领域中有文化载体,在教育活动领域中有课程载体等等。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就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活动领域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而采取的课程建设方式,或者说是指以课程建设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抓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载体、文化载体、政策载体的研究,学术界已有较多的成果呈现,而对于课程载体的学理研究还需要拓展和深化。因为,这一研究对于帮助教育活动主体自觉有意识地努力提升课程载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量具有实践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载体研究在理论上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首要需要运用概念分析的研究方法界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的概念与内涵,依照载体、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联性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属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它不同于以文章、论著为呈现形式的理论载体,也不同于以观念、精神为呈现形式的文化载体,还不同于以方针、政策文件为呈现形式的政策载体,它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形式来呈现的。从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本质要求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不是泛指学校的所有课程,而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即特指系统完整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能够培养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之人才的主阵地。简而言之,是特指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教学目标的课程。此类课程属于在我国高等学校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具有承载、连接、传递、整合、推动、呈现和传达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之内容或信息的载体特质,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其内涵包括课程设置规范、课程体系建构、课程队伍建设、课程内容与方法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还需要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考证课程载体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以及梳理课程载体的历史沿革。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既历经了自发到有意识、再到自觉使用过程,也经历了初创、成型、规范、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在界说其学理内涵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更需要运用哲学研究方法对其本质内涵、功能与特点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的本质内涵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彰显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政治本质,二是可以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教育本质,三是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提供教学实践推力的课程本质。如此本质内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具有三大基本功能: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向教育教学资源建构的转化性功能,二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队伍力量的建设性功能,三是不断吸纳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发展性功能。这样的功能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在呈现知识性、科学性、计划性等课程载体的一般性特点的同时,也显示出自己的根本性特点是:能够培养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使得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主体队伍不断增强实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远是一个进行时。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载体也必然会不断地在改革中获得更新与发展,对其研究也必然会持续的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