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部崛起”是促进中部经济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6省共同崛起的一项中央政策,其“三基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在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打造新的中部地区增长极,需要国家的“输血”与中部自身的“造血”并重才能实现。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继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的我国银行业“第三梯队”——城市商业银行适时跟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步伐显得尤为迫切。如何有效提高中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是关系中部金融稳定乃至中部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正确评价中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状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竞争力理论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运用横截面数据分析2012年全国144家城市商业银行中73家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状况,其中选取中部地区15家(共33家),东北地区14家(共18家),东部地区26家(共53家),西部地区18家(共40家)。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选取过程中,把衡量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的标准之一资产规模即单一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总水平作为样本选取的依据。紧接着依照中国《银行家》杂志对城市商业银行四个规模等级的划分,在四大区域城市商业银行样本选取中以相应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占该区城市商业银行总数的比为权重,同时,每个区域所选样本城商行均达到了该区城商行总量的45%以上,基于以上二者的乘积计算出各个规模层次对应的城市商业银行数量,从而保证了代表性和可比性。在实证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即熵权法对四大区域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也分析了各区域内部尤其是中部地区内各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差异。在指标选取上,针对数据包络分析法,选取的投入指标有五个:资产规模、资产增长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产出指标两个: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和净利润等共七项指标分别从规模、发展能力、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以及创新能力六个方面进行了考察。针对熵权法,选取了资产规模、资产增长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成本收入比、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七项指标分别从规模指标、发展能力、安全性、盈利性、创新能力五个方面来考察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状况。最终得出了大体一致的结论,即中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在整体竞争力平均得分上比较靠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发展战略不够优化,市场定位不清,产品出现了同质性竞争;2.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内部控制缺乏贯彻落实;。3.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业务还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方面,中间产品业务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人才兴行理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4.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诚信建设犹待加强。针对于此,提出如下四点建议:1.科学确立发展战略、明晰自身定位,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先导的经营理念,积极推动跨区域经营战略以及联合重组等战略的开展,明确自身定位,集中力量走特色化经营之路;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削减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守牢风险底线、加强内部控制,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企业文化氛围;3.积极推进业务创新、高度重视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实行“人才强行”战略;4.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加快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步伐。本文的研究从如何设置和选择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及方法展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研究背景、意义出发,紧接着介绍了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同时也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并做了简要述评;第三章首先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概念,紧接着在介绍各种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熵权法并指出了运用两种方法评价城商行竞争力的适用性。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是样本的选取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接着主要是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与熵权法两种评价方法对所选东北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样本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得分的计算进行全国区域间横向的比较分析,以及各区域内部各城商行之间的竞争力比较分析,并就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了说明。第五章则根据第四章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中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存在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