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可利用性对辽东栎林木本植物水力性状和经济性状间关系的影响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284636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分是植物存活、生长和分布过程中的必要资源,植物对不同水分可利用性的长期适应会形成不同的水分调节策略,并表现在相应的功能性状上。植物群落对于不同水分条件环境的响应机制,即群落构建的水力学成因,可能是群落生态学中多样性研究的有效角度,反映了环境变化下植物不同于经济性状的响应层面。本研究以水分可利用性有较大差异的黄土高原和秦岭辽东栎林中具有替代分布的木本近缘特有种、跨区域分布的近缘共有种及所有种为对象,通过探究水力性状之间及其与叶经济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水分条件的响应,力图阐明空间上的物种周转与水分可利用性变化的联系模式,揭示植物对水分条件的综合适应策略和群落构建的生理生态学机制,以明确环境不同的两个相同群落物种组成极大差异的原因。本研究对于更好的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排除遗传背景的近缘特有种水力性状在两区域间差异显著,大多数经济性状差异不显著。近缘共有种也有相似结果。以上结果表明水力性状差异受环境水分可利用性影响,且黄土高原区域物种为适应干旱环境,更偏重于牺牲水力效率投资水力安全;秦岭区域物种则相反。水力安全和水力效率之间的权衡作为生境过滤因子形成了局域尺度上物种分布与共存的模式。(2)从共有种、特有种和所有种的角度来看,水力性状之间、经济和水力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受水分可利用性影响。在水分可利用性较低的黄土高原区域,性状间关系更紧密。但是经济性状之间相关性则在两区域间无显著差异。(3)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中7对经济和水力性状间的相关性(叶面积:边材面积(Al:As),叶脉密度(VD)与叶干物质含量(LDMC);VD与叶组织密度(TD);木材密度(WSGbranch)与比叶重(LMA);气孔密度(SD),失膨点水势(ΨTlp),VD,与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2对水力性状间的相关性(Al:As与WSGbranch;SD与ΨTlp)在两区域近缘共有种中发生了变化,而特有种中没有这种变化,这可能是共有种能在水分可利用性不同的两个辽东栎林中存在的原因。这些性状间关系可能是影响物种适应性的关键。因此,导致两地同一群落物种组成极大差异的原因与两组性状的耦合关系变化有关。总之,水力性状的不同组合使得水力效率和水力安全之间存在明显的权衡,从而影响区域尺度上物种的共存。在水分可利用性较低的区域,两组性状之间以及水力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更加紧密,并且认为其中9组性状间关系可能是决定两类群落物种组成的关键。研究结果为未来气候变化或扰动条件下辽东栎林的可能响应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为黄土高原区域及秦岭区域的植被保护和恢复重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DNA异常甲基化是癌症发生的重要早期事件,肿瘤相关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已成为癌症诊断和预后观察的重要依据。目前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如甲基化敏感的高分辨率熔融曲线、亚硫酸氢盐测序等,需要复杂且昂贵的仪器及繁琐的操作,阻碍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便携、灵敏、适宜的策略针对特定癌症相关基因进行甲基化检测,以满足精准医疗的普及。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基于金磁微粒免疫层析系统的位点特异
研究背景:众所周知,外部的机械刺激通过调节骨重塑来增加骨量和骨质,而废用性状态(如微重力、卧床休息和石膏固定)则会导致骨质和骨量的迅速丢失。骨组织经历许多不同类型的生理力学刺激,如压缩应力、流体剪切应力和牵张应力。机械牵张应力在临床应用中是一种重要的机械载荷模式,例如牵张成骨、正畸治疗、骨折愈合修复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机械牵张应力能够刺激体内骨的合成代谢,加速骨再生。多项体外研究表明,机械牵张
对于灵长类食性研究大多是通过其食谱内容以及觅食时间来进行分析,然而仅用食物摄入的差异去判断食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灵长类对于不同种类食物的摄入拥有可塑性:食叶灵长类(folivorous)虽以叶类食物为主,但同样摄入了较多的果类食物;部分食果灵长类(frugivorous)也会摄入了一定量的叶类食物;食虫类灵长类(insectivorous)以大量的昆虫和水果为食。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食物皆为
区域范围内物种成功定植,并产生植物群落的过程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的中心,基于功能性状的方法在理解群落构建过程的驱动因素方面具有优势,但基于水力性状的植物群落构建过程差异尚未得到详细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水分可利用性环境条件下导致同一森林类型群落构建模式差异的关键性状。本研究选择天然并且具有相同发育历史的演替后期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森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性状和水
巴山松(Pinus henryi)是我国秦巴山区特有的珍稀松属(Pinus)植物,主要分布于大巴山脉、巫山支脉、武陵山脉,位于暖温带针叶树种油松(P.tabuliformis Carr.)、亚热带树种马尾松(P.massoniana Lamb.)过渡分布区。巴山松分类地位在不同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至今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从巴山松与亲缘种的系统发育、杂交与基因流、历史动态、生态分化驱动力等角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有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不同的调查方法已被开发出来,但没有哪一种调查方法能够完全适应不同的调查场景。样带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野生动物调查方法,其种群密度的计算结果准确度受动物个体计数、调查面积计算、分布范围确定等因素的影响。本课题重点关注使用样带法调查时的调查面积,给出了“可变宽度缓冲分析”计算实际调查面积的方法,并层层剖析样带的长度、抽样宽度以及一些附加因素的改变对最终结果
近缘种谱系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对物种形成以及基因渐渗进行分析,而且对推测物种冰期分布范围变迁的动态过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亚热带地区在第四纪冰期时期受冰盖影响较小,是现存植物物种重要的冰期避难所和世系演化的发源地。本研究选择中国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栎属(Quercus L.)五种落叶类型物种,包括槲栎组的白栎(Quercus fabri)、槲栎(Q.aliena)、枹栎(Q.serrata)
土壤养分作为土壤的重要属性之一,其含量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进行精准施肥、获取高品质农产品的先决条件。基于实测土壤养分含量,借助空间预测方法实现土壤养分的数字精确制图,进而掌握其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特征为实现土壤养分科学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同时,探讨土壤养分与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是田间种植、科学种田的前提。因此,构建合适的预测模型进行土壤养分空间制图,分析其
森林土壤碳库作为全球最大的土壤碳库,其含量约占全球土壤碳库含量的40%。因此,森林土壤碳库的微小的变化都会对大气中的CO2浓度和全球碳平衡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变暖的日益加剧,不同海拔的森林土壤碳库对变暖的响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受到如微生物量、胞外酶、土壤团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太白山作为秦岭的主峰,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其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固碳功能潜力巨
作为研究历史较短的毒害草,黄花棘豆蔓延程度的严重性以及特有的毒性物质已经为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影响和损失。另一方面,因为拥有良好的牧草特征以及抗肿瘤活性的药用价值,黄花棘豆有着巨大的研究前景。目前有关黄花棘豆的研究主要在中毒机理、内生真菌关系、化感作用等方面。在前期本课题组发现,在逆境胁迫环境下黄花棘豆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而从黄花棘豆种子中分离出的内生真菌可以促进模式植物拟南芥根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