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河川径流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燕山山区是河北省径流条件较好的区域,系统研究其径流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开发利用山区水资源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燕山山区代表水文站1956~2005年的径流实测资料,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三方面分析径流变化的规律性,并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径流变化的原因,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分析计算各代表水文站50年径流序列的基本统计参数,得出在长时间尺度上迎风区径流序列的变化要比背风区更为剧烈一些。并对燕山山区径流的年内分配进行分析,得出其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分配比重最大的月份是8月。 (2)研究燕山山区径流变化的规律性。分别应用线性倾向率法、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小波分析法从趋势性、突变性和周期性三方面探讨迎风区与背风区径流序列的变化特性,从而揭示出研究区径流变化的总体规律性。结果显示:迎风区径流的变化比背风区更为显著。年径流量总体上呈现出较显著的逐年减少趋势,燕山迎风区主要在1979年发生一次大的突变,而背风区则主要在1971、1984年发生突变。迎风区的径流变化周期主要在20~32,10~15,4~8三个范围内,背风区的变化周期则主要在26~32,6~8两个范围内,并且迎风区与背风区的第一主周期均为28~30年左右。 (3)对迎风区与背风区的降雨序列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其变化的规律性,对比径流变化的规律来探讨降雨与径流之间的关系,得出燕山山区降雨与径流不论在年代际的趋势与周期上,还是在年内的分配上,大体变化都是相一致的,这表明对于燕山山区1956~2005年的年径流序列来说,降雨的减少是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4)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径流变化的原因,确定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利用降雨—径流的双累积曲线定量分析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贡献率,结果得出:在1978年以后,人类活动影响的贡献率为67.86%,远远大于降雨的影响32.14%,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燕山山区在1978年以后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5)根据燕山径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燕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一些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对策。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工作及研究中的不足,对今后燕山一带径流变化的研究工作做出了一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