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风险感知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mer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的进步不断变革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获得了以往所不能想象的便利,但与之如影随形的是不断增加的风险。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作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安全生产风险所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和伤害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风险感知是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是安全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风险感知能够直接塑造风险行为,对风险的感知是个体和组织风险态度和决策行为的基础,不准确或不适当的风险感知和风险评价给安全管理构成了重大隐患。已有研究主要发展了风险感知的心理测量范式和文化理论这两种主流的理论框架,对风险感知的特征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描述,然而已有理论框架之间还存在一定争议,而且在不同情境或任务(尤其是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的情境)下的普适性不足。回顾已有研究,为了加深对风险感知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1)人们对风险信息进行感知和评估的行为和神经机理是什么?;2)风险感知是否会对后续的任务执行产生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是什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综合利用问卷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并且借助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在三个研究中对风险感知的认知过程及神经基础展开探讨。研究一考察了人们对现实作业环境的风险感知和风险评估过程,对风险感知的神经科学指标进行探索,并为后续两个子研究提供了铺垫;研究二考察了欺骗行为对风险感知和风险评估的影响,重点探讨了谎报风险的行为和神经特征;研究三主要考察了风险感知对任务执行的影响机制。基于以上三项研究的结果,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对现实场景的风险感知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由N1/P200反映的相对早期的、自动化的风险探测和感知过程,以及一个由P300/LPP反映的更晚的、需要更多资源投入的风险评估过程。2)风险感知依赖于直觉和经验。在风险感知的早期阶段就出现了脑电成分的差异,人们在短时间内(<300ms)并没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复杂的、理性分析的策略;此外,高风险相比低风险引起了更大的P300或LPP振幅,反映了对情绪体验的提取和风险的评价。早期快速的注意处理过程和晚期的情绪显著性共同表明风险感知依赖于直觉处理过程。3)欺骗行为影响风险评价过程。将安全刺激谎报为“风险”的难度高于将风险刺激谎报为“安全”的难度,其原因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给风险刺激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从而促进了对风险刺激的记忆、监控和真实反应的抑制。该效应不仅表现在行为层面(反应时和准确率),也表现在LPP上。4)风险情景对西蒙效应产生了调节作用,相比低风险情形,高风险情形减弱了西蒙效应,表明高风险增强了执行控制。当风险和冲突共存时,人们在冲突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从而提升了冲突处理速度。该调节作用不仅表现在反应时上,也表现在P300上。本研究综合采用问卷和认知神经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对风险感知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化,并在神经管理学领域实现了研究主题的拓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创新点主要表现在:1)将风险感知的研究扩展到现实环境中,深入考察了对现实作业环境的风险感知,为已有研究的理论发现形成了重要延伸。2)通过神经科学实验研究方法为风险感知提供了直接的认知加工证据,对风险感知两阶段模型(HPTS)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拓展,从而使该模型具有更强的可推广性。3)对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的补充。通过在实验研究中引入情境性因素作为风险感知的调节变量,延伸了风险感知的研究议题。4)以风险情境下的作业任务为背景,研究了风险感知对西蒙效应的调节作用,为风险感知理论的完善和现实情境应用做出了贡献。
其他文献
文章提出了现在住宅厨房、卫生间的同方问题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分析提出了解决办法。
为解决长期困扰变电站的鸟害问题,结合输电线路防治鸟害经验,从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两方面入手,驱、防、引三者结合综合治理变电站鸟害。
讨论分析了现行各种评标定标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论述了层次分析法在评标定标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优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层次分析法的算法模型与算例。
《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资本入侵文化领域,文化变得以商品为导向,失去了其独立性;文化艺术和技术结合,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使得文化高度一致,文化失去了其个性
电力电缆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目前已普遍应用于10KV电网输电,但由于电缆埋藏于地下,运行环境复杂,使电缆故障的寻找较为困难,因此,在施工时一定要从型号、敷设、电缆头制作及在施工
狄金森的死亡主题诗歌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和存在主义思想的许多契合之处,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狄金森对死亡独特的体验;她对死的痴迷和向往就是对永生的追求,她的死亡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