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m3独立C型LNG储罐的蒸发率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789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目前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愈发的强烈,煤和石油资源由于被过度开采以及其对环境的污染,使得对它们的使用将会受到限制,LNG清洁能源将会得到广泛的重视,LNG能源的需求量也将会不断地加大,作为LNG的运输工具,LNG运输船舶也将迎来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  LNG是将天然气通过净化、制冷、液化后,在常压、-163℃下成为液态的天然气,由于LNG的易燃易爆的特性,LNG在运输船上的储存就可能引起各种问题,所以必须保证储罐的绝热性防止其蒸发泄露。而蒸发率是评价其绝热性能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为了保证船舶LNG储罐的安全储存,需要对LNG储罐的蒸发率有进一步的研究,所以本文作了以下工作:  首先,介绍了天然气的热力学性质与迁移性质,热力学性质主要包括密度、饱和蒸气压、蒸发潜热、比焓、比热容,迁移性质主要包括粘度、导热系数、扩散系数。其次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对1.5m3独立C型LNG实验储罐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储罐稳态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分析,计算其在不同环境温度、不同保温层厚度、不同保温层导热系数下在稳态状态下的漏热量从而得到其蒸发率,总结出蒸发率随着环境温度、保温层厚度、保温层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利用流体Fluent软件,针对1.5m3C型实验罐内LNG自然蒸发数值模拟采用工程常用的的一种均相表面蒸发率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将环境漏热量均用于LNG蒸发,初始假定所有C型罐内所有介质温度都相等,环境漏热量做为LNG蒸发唯一热源,计算采用MIXture模型,使用C语言编写了瞬态蒸发过程需要的UDF函数,分析在不同的充满率下、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不同的接触面积下蒸发的过程,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瞬态情况下LNG的质量变化,从而得到蒸发率的数值以及温度场的分布,总结出了蒸发率随着充满率、环境温度、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最后对LNG蒸发率各种实验测量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称重法、蒸汽流量法、自然升压法、液位差法、热流量计法,1.5m3独立C型LNG储罐的实验方案进行了编写,介绍了实验原理、实验测量方法、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实验内容及步骤等。  本文的研究工作对独立C型LNG储罐的安全存储以及对LNG在储罐中的蒸发率的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增加,小平台图像声纳逐渐成为声纳一族的重要成员,而实时的声学图像处理则是其中的关键技术。在整个图像处理过程中,图像分割和边缘检测是重要环节,是
随着信息获取手段和处理能力的提高,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维数也越来越高,给模式识别系统的设计带来“维数灾难”的问题,同时大量冗余或无关的特征也会影响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对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成像利用倏逝波对荧光样品进行照明,由于倏逝波强度在轴向成指数衰减,因此极大抑制了离焦部分荧光分子激发,从而能够获得很高的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度,故在单分子荧光成像、表面生物化学、细胞动力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在现行方案中,棱镜型方案入射角调整范围大但由于单向照明引入照明阴影和干涉条纹影响成像质量,而物镜型方案可解决单向照明问题但入射角调整范围受物镜结构限制影响实验效果。本课题针对
近年来新建的油船以大型油船为主,结构复杂,钢材消耗量极大,因此研究大型油船的结构优化设计对减少钢材用量,提高设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有限元为基础,研究了大型油船
随着水声技术的发展,系统仿真在科学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借助仿真方法,依靠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与DSP技术为时间反转镜被动定位技术的仿真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从而达到资源的共享。为用户提供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具有计算机网络)实现跨平台的仿真实现。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SHARC阵列的被动时间反转镜仿真平台的开发模型,该模型以数据库为核心,以Java Applet作为客户端,以ASP动态网页为基
由于船舶柴油机尾气在真实烟气环境下的脱硝性能变化较大,针对柴油机SCR脱硝后排气系统的两种不同烟道结构,运用Fluent软件模拟不同烟气流量下,各导流板布置方案的流动性。模拟喷嘴和喷氨格栅的喷射雾化过程,比较两者的喷射效果,并通过具体试验对方案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拟研究:为研究SCR催化器在烟道中的流动变化,对SCR系统结构进行简化,对烟道第二个拐角的结构和导流板的布置制
学位
液化天然气(LNG)作为一种高效的清洁能源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相关技术也在飞速发展。LNG的水路运输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沿江运输网络的发展,小型LNG船舶应用更加广泛。
大型建筑设施如大厦、桥梁、水坝和核电站等的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其进行实时、在线、长期主动的健康监测显得日益重要。针对传统混凝土结构的监测方法存在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