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年画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绘画体裁,它植根于老百姓的民俗及日常生活之中,建构着人们的感想、感知,并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年画孕育于汉唐,发端于两宋,兴盛于明清,至今又历经了民国时期的衰落、建国初期的改革、文革中的迫停、改革开放后的复兴、20世纪末的式微、最终成为本世纪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出,社会转型与传统手工艺的变迁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本论文基于社会转型对年画生命样态产生的影响,将其生存的社会语境划分为四类,分别是自产生至民国以前的乡土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工业社会、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后工业社会、21世纪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非遗”语境。人类学是以田野调查与整体观为研究范式的学科,只有将传统手工艺放置在鲜明的语境中,才能看清社会转型与手工艺变迁之间的关系。当空间维度中的“田野”与历史维度中的“田野”进行叠加的时候,人类学家如何利用“器物”、“文献”、“口述史料”等介入“历史事件”的“深描”并进行民族志书写,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来说将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本论文旨在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史学研究视角,以社会转型中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变迁为研究内容,分别从国家、市场、文化、技术四个维度,具体围绕年画艺术本体的演变、生产与流通方式、行为者、国家意识形态与市场主导等方面,进行“还原性分析”,探讨社会转型与传统手工艺变迁的关系以及在后非遗语境中民间手工艺的发展路径问题。本论文将作为文化表征体系的年画,放置在与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共同组成的“菱形”框架中进行阐释,并得出以下诉求:迈向现代性本土化的民间艺术;从遗产到资源理论的社会实践;国家在场与理性小农的互惠与博弈;知识分子对民间艺术的介入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