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沂南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地区,管辖相距6km的铜井和金场两矿区,是一个典型的夕卡岩型矿床。矿床产于燕山期中酸性~酸性杂岩体的接触带及外侧的新元古界—寒武系围岩中,受岩浆岩、构造、地层和围岩蚀变的共同控制。NW与NE、NEE向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控制成矿岩体的就位,控矿和容矿的构造主要为接触带构造、层间破碎带构造及不整合面构造等。矿床分为四个成矿阶段:干夕卡岩阶段、湿夕卡岩-磁铁矿阶段、氧化物-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近年来,在矿区深部和外围发现了新的含矿层位和工业矿体,但在流体包裹体方面前人未曾开展过研究,从而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的深入认识。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出发,讨论了沂南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各成矿阶段的矽卡岩矿物、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结果表明,包裹体主要类型有气液水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CO2-H2O多相包裹体和晶质熔融包裹体,其中熔体包裹体在石榴石、绿帘石和石英中发育。Ⅰ、Ⅱ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具有高温和高盐度的特征,均一温度分别为430~520℃、340~400℃,盐度分别为56.7 wt% NaCl、22.2~53.5 wt% NaCl,代表铁矿化时流体特征;Ⅲ成矿阶段流体具有中低温、盐度范围变化较大的特征,代表了Cu,Au矿化的流体活动情况。均一温度为190℃~250℃,盐度为6.45~53.5 wt% NaCl ;Ⅳ成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100℃~190℃,盐度为2.07~15.76 wt% NaCl。矿床的成矿作用发生在0.6~1.7km的浅成条件下。其中石榴石、绿帘石中的熔融包裹体的出现是岩浆成因夕卡岩的证据。根据不同类型包裹体共生组合及流体演化特征,认为流体的不混溶性是导致大量金属沉淀的主要原因。包裹体水的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晚期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